三日書02-一個「典型」,但又不一樣。
好像都想到我們父母這輩的故事。比如想到我小阿姨,明明是當時少數讀到高職的,未來工作上也是相當不錯,但因為父親肝癌就回來照顧他直到過世,犧牲自己的職涯,為何是他?因為前面的姐姐都嫁人了,等於像是長女?然後男性又還沒那樣長大,被期待可以有更多經濟能力,所以可以這樣。但也就變成好像被家庭犧牲的角色,自己的未來也就變得不穩定,只能轉換焦點,過著比較節省的生活,也沒什麼認識人的機會,有一種自己孤獨的風格。
為何寫她?因為其實我媽在我小時候比較忙沒什麼時間出門也比較怕事,因此我才會被小阿姨帶出門、幫忙照顧等,算是相當親密的,我媽他們姐妹的感情也比較好,還有當時當兵被驗退在高雄也是我媽請小阿姨陪的。從小就覺得,小阿姨是不一樣的,數學是比較好的,從聊天的過程中你會感覺到,他是很有主見的,有自己的看法,但也是相對孤獨的,有一種很不好說的某種感覺。
後來才知道為何會沒有再繼續工作下去,覺得為了她們家他放棄很多,她們家的人也想要幫助她,但他不願意太被幫忙,佔別人便宜,要怎麼說呢?有一種很冷靜又不友善的某種感覺,我沒有深入訪談,只是從別人的言談之中了解這故事,所以一定有限制。
但就可以說,他們家的人有人照顧,不用犧牲,也就是我外公,但也就是這樣吧。對那時的社會來說,這可能是合理的決定,但也是深刻影響了一個人。有時我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他,用什麼樣的互動方式,在各種方式中找一個可以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