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故事:《窗的彼端》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圖片來源:金石堂

近年來兒童權利普遍受到重視,但其實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有位波蘭醫生雅努什.柯札克特別重視兒童人權,即便他自己並沒有生兒育女,卻非常懂得兒童心理。當我初次閱讀《當我再次是個孩子》的時候,內心受到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幾乎不曾在其它書籍中讀到對於兒童如此深刻的描繪,原以為只是柯札克醫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富同理心,直到讀了《窗的彼端》這本柯札克的傳記小說,才得知原來柯札克醫生曾經是一位孤單無助又內心壓抑的孩子,透過自身童年不愉快的經驗,他希望能幫助更多孩子被大人所理解,進而得到更合理的對待。

關於如何「愛孩子」?聽起來似乎不難,就如同柯札克醫生出身富裕世家,理應得到相當優渥的生活環境,但長期無法真誠表達,生活上也處處受到限制與貶低,怎麼看都不像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之下長大,因為大人缺乏對孩子的尊重,所以柯札克一直強調我們必須有智慧的愛孩子,而拿捏分寸及用對方法便非常重要。

書中除了前半段描述柯札克的童年生活,有很大的篇幅寫柯札克醫生在「孤兒之家」與這些孩子們的互動,包含如何讓他們能遵守常規,而不是用懲罰及責罵的方式,尤其「兒童法庭制度」的設計非常新穎,可以不讓大人站在審判者的位置,而是讓孩子們透過釐清事情的經過來思考如何一同解決問題,也能學習到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而不是為了怕被大人懲罰而說謊。

柯札克醫生同時也提到每個孩子都希望別人能認真嚴肅看待他,但大人確實常以開玩笑的方式應對,並且會經常懷疑或誤會孩子,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拒絕提供協助。以上這些描述確實相當貼近現實,我認為是因為大人總認為自己比孩子聰明,於是過分把孩子視為「無知」,所以對他們的需求不當一回事,也對於自己違反孩子的承諾不感到任何一絲的愧疚,以至於當孩子真的遭遇到嚴重的問題而急需協助的時候,很容易就錯過了及時伸出援手的機會,也讓親子之間的信任慢慢消失。

倘若我沒有閱讀到柯札克醫生的故事,實在很難想像在戰事頻仍的年代,還有人會如此關注兒童權利,抱持著希望更多兒童能獲益的心情下到處倡議奔走,即便時局動盪不安,始終堅持讓孩子盡可能維持正常且有尊嚴的生活,讓人非常感佩。

這本書不只是柯札克醫生的生平故事,也是大人學習正確對待孩子的重要著作,其中有許多非常值得參考運用的教養方法,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依舊非常創新,若想要以閱讀小說的角度來閱讀,肯定是一部動人心弦的時代小說。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爺爺的鏡子:少年、黑貓與一場拯救爺爺記憶的鏡中冒險

練習,拉近了我與天才的距離:王牌左投和田毅的野球魂

追求卓越成就的結果,反而養出了更不快樂的孩子?《懸崖邊的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