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鼻子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鼻子說】神聖

鼻子說
·
·
進入神聖之地,先別急著莊嚴肅穆,願我們都能以喜樂之心,回應浩瀚的神聖之愛。

是否觀察過人們走入聖地的舉止樣貌?

聖地最不缺的就是觀光者、旅行者,除了這些打卡拍照的遊客外,大抵都是莊嚴靜心的人群,各自用各自的方式與內在的神性連結。

有些人一踏入神聖之地,會自然放低音量、放慢腳步,甚至不自覺收起笑容,莫名有種莊嚴肅穆的神情,這是他們對神聖氛圍的一種本能回應(也許是宿世的習慣),他們可能會祈禱、跪拜、聖餐、點蠟燭或獻花,用儀式回應心中的信念。也有一些人雖然不信仰特定宗教,卻仍願意尊重場域裡的某種「更高的存在」。有些人把神聖空間當作一面鏡子,映照自己,他們可能靜坐、閉眼、沉思,甚至不做任何動作,只是「待在那裡」,任由空間的寂靜與自己對話。

這一次在英國經歷了三個場景,顛覆了對「神聖」的框架。

---

第一個場景是在Wells的城堡中,造訪城堡的那一天恰逢週末,是許多家庭的親子日,城堡的草地上舉辦親子活動,有的拿著木棍學習皇家侍衛耍棍突刺、有的學習騎士舞劍套招,兩兩對打、有的在爬樹.....場中央有穿著中古世紀服裝的工作人員帶領孩子們活動,場外的家長或在樹下喝咖啡、或三三兩兩聊天、或拍照捕捉孩子可愛的神情。

陽光灑落在斑駁的老城牆上,青綠的草地上映著無限的生命力。在神聖的古蹟中,充滿了熱鬧歡騰,不但活化了古老的建築,也用活潑的方式傳遞騎士精神與中古世紀的歷史,比從課本學習歷史有趣多了。

---

第二個場景是在Glastonbury鎮上的教堂,平時雖然緊閉著大門,但教堂前草地上永遠都有人群在曬太陽。原本只是要去踩一踩百年迷宮,意外看見有人從教堂走出來,教堂的大門敞開著,於是我就走進去看看,教堂門口擺著告示立牌,似乎正在辦活動,走今天先看見長方形大桌子上像跳蚤市場一樣擺滿物品,桌子周圍有人悠閑坐著吃東西,教堂中的人們三五成群分散在教堂的每個位置,各自在討論著什麼,因為教堂的建築特性,所以內部的人聲加上回音就變得十分喧鬧。

很難想像莊嚴的教堂,此刻比較像是里民活動中心。繞過人群走進教堂前方的祭台,坐在聖母像前,聽著身後不時傳來的笑聲,聖母是欣喜包容的,發自內心的笑聲才是給聖愛最好的回應。

---

第三個場景是在Chalice Well,這是一個聖泉花園,整座花園都規定要保持寧靜,以提供人們在花園中靜心。其中最佳的靜心地就是聖泉水井旁,所以水井旁永遠都圍著一圈靜心的人,這一天我也坐在其中,突然有一隻小鳥跳入旁邊的水窪中戲水,他玩得好開心啊!若不是因為鳥喙是硬的,他的笑容大概已經咧到耳朵了吧!在這個被熱浪席捲的高溫中,有點羨慕戲水的鳥了!

我退到更後面一點的位置,看著這所謂的神聖之地,努力靜心的人們歡喜了嗎?我只知道那隻自在的鳥兒正在用他的歡喜回應愛。後來我就到聖泉的足浴池玩水,讓心重新活起來。

---

神聖之地往往具有高能量,因此可以吸引各種動物前來(包括人類),高能量是喜悅的、活力的,而不是封閉、不流動的嚴肅。回想自己有一年去西藏,古魯大罵我們這一車:「真是太boring了!」現在的我才明白古魯當年說的boring,打枯禪靜心,內在沒有任何的流動,是不可能與聖地連結的!

城堡裡的親子活動、教堂中的里民聚會、聖泉井旁戲水的鳥,都在向我演繹「神聖的喜悅」,破除累世對於神聖的框架、對於教條的追隨,我想,真正的神聖不是死守規矩,而是能與生命共舞。老天爺從不希望我們拘謹敬畏、委曲求全,而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得歡喜、充滿愛。

願我們都能以喜樂之心,回應浩瀚的神聖之愛。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