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探幽
文史探幽
历史和文化的探讨与追问

文史探幽
文史探幽
历史和文化的探讨与追问
中共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部分源自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之前,中国就实行了户籍制度。但以前的户籍制度只具有限制人口流动和连坐的功能。而清朝的八旗制度与以前的户籍制度有所不同,主要是与特权和待遇挂钩,而且可以世袭。清朝的臣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旗人,享有特权,更高的物质待遇和更畅通的晋升渠道。旗人主要是满族,一般而言,满人都是旗人。但旗人中也有汉人和蒙古人…

中文不分单复数的弊病:以对《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的不同解读为例
中文名词不分单复数,是个比较大的弊病。不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会引发很大的歧义。是单数还是复数,所传递的信息区别很大。 以中共政治局6月会议审议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为例。对这个条例,外界有两种解读。一是这是新成立的机构,相当于过去的中顾委;二是这就是习近平上台以来成立的各式各样的委员会的总称。我…
共产革命之前的上海和伊斯兰革命之前的德黑兰
伊朗因发展核武器,受到以色列和美国的重大打击。三个核设施和多个军事基地被摧毁,若干高级军事将领被定点清除。而伊朗毫无反手之力。 看到伊朗落到今天的遭遇,许多人奇怪那个60年代繁荣富强、多姿多彩的伊朗为何落得了如此下场。 其实,那些伊斯兰革命前丰足豪华、绚丽多彩,前卫开放的影像资料只是局部现象,局限于首都德黑兰…

中国即使民主了,两岸也不一定要统一
…

爱国并非天经地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便由过去的“孝父忠君”转化为“爱国”。这是近现代中国人为了增强国家政权对国民的支配以集中力量应对西方的挑战而演化出来的。这就要求消除儒家的“孝父”,结束宗法家族导致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同时将“忠君”转化为了“爱国”。而共产党一党专制的组织形态最有利于将全体人民和资源统摄起…

为什么汉人愿意接受满人的统治而不愿意接受洋人的统治?
近代洋人打进来后,中国人,主要是汉人了,总以为洋人想瓜分或灭掉中国,取清王朝的统治而代之,完全殖民统治中国。汉人,不论精英还是大众,总体对洋人和西方文化是排斥的。代表底层民众的“义和团”对西方的一切一概排斥,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精英们则愿意学习西方的技术,但不愿学西方的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没有保障权:中国从来不曾有过私有制
所有权理论将所有权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根据这个定义,一般认为,中共建政前,中国是私有制,私人所有制。在1949年前,最为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土地,个人可以占有、自主使用、自由处置和从中获得收益,私有制是主要的财产制度。而在中共建政后,则推行并实现了公有制。

陈家梁子 | 宪政转型一定是个长期过程
对于中国宪政转型的路径,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暴力革命的观点。认为中共不推进宪政民主转型,反而阻挠宪政民主转型;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后,才可能实现宪政转型;另一种是非暴力抗争的观点。认为暴力革命是以暴易暴,结果还是专制的循环。

利用词义的演变对“民贵君轻”误读或曲解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被归纳为“民贵君轻”。甚至又望文生义据此认为孟子具有民主思想。民众比君王还重要,咋一看,可不就是民主思想吗?

“天下为公”的原意其实是“天下为王公所有”
孙中山最喜欢“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了,成了他的金字招牌。孙中山宣称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例如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演讲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他与人相谈甚欢,一高兴就会写个“天下为公”的条幅赠送密宾客,例如赠给冯玉祥,赠给张学良。

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文明运动
以我观之,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追求权力、拒绝自由、抵制文明的过程。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流意识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权力。追求权力则必然拒绝自由,抵制文明。其中,义和团运动则是最愚昧、最为反文明的运动。义和团和北美印第安人一个思维层次。

消灭地主后,大饥荒时就没有暴动的基础了
一些毛粉至今还否认三年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人的事实。他们提出的反驳论点之一是,如果真饿死了几千万人,饥民们怎么不揭竿而起,造反呢?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力的反诘。历史上,中国多次发生大饥荒,而大饥荒必然导致所谓的“农民起义”。论挨饿的绝对人数而言,三千多万人名列第一,但为何就没有发生类似历史上的饥民暴动的事呢?

“大一统”终结战乱,但“大一统”思想导致战乱
中国自秦灭六国后,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但葛剑雄教授在其《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书中却认为中国历史分裂持续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按他的划分标准和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911年清朝灭亡,总计2133年。其中,“如果以历史上中国最⼤的疆域为范围,统⼀的时间是⼋⼗⼀年。

周恩来: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1924年9月,年仅26岁的周恩来从法国归来,出任黄埔军校教官,旋即于11月升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自此之后,一直处于中共核心决策圈,曾担任过中共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在毛泽东取得中共最高权力之后,也一直位列中共前几位领导人之一。虽上下沉浮,但始终没有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圈和被毛打倒。

如果周恩来熬过毛泽东,中共会彻底否定毛吗?
1976年是中共和中国极其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政治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一连串政治震动和自然灾难共同引致了中国政局出现大的转变;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政治大地震自1月8日中共长期的领导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去世开始酝酿,到4月清明节前后民众以悼念周恩来去世为名爆发了“四五”天…

毛泽东:锻造了中共这枚“魔戒”
今天是“圣诞节”,紧接着就是“魔诞日”。世界真奇妙!毛泽东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放眼世界,可能只有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可与之相比。中国以前的帝王,都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按其它人,主要是按孔子的思想来进行统治;只有君权,没有教权。

制度决定繁荣,文化决定制度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隆·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以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诺贝尔奖的颁奖词说道:“他们告诉你们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有些国家贫穷。今年的获奖者对各国繁荣程度差异之大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见解。

一个自由而繁荣的朝鲜半岛对中共政权是致命的威胁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4周年纪念日。74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战争极为惨烈残酷;历时三年,以参战各方签订停战协议结束。从战争结果而言,双方打成平手,朝韩恢复朝鲜入侵韩国前的分界线。但中国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为何中朝韩和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大东亚共荣"的观感大不相同?
日本近代通过明治维新全面学习和引进西方思想、制度和技术,取得了很大的社会进步和经济成就。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后,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于是,日本作为学习西方的优等生就想在列强俱乐部中与老师平起平坐。列强对日本的进步虽然大为赞许和予以欢迎,但并未给予其完全平等的地位。

近现代中国并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论,认为自1940年“鸦片战争”始,至1949年中共建政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在小学到大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不厌其烦的反复念叨。经过不断复述,这个名词和概念深深地刻入了中国人的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