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電影院之後

離開電影院之後

觀影囈語

那些年,我在電影院醒著看完的電影。

離開電影院之後

離開電影院之後

那些年,我在電影院醒著看完的電影。

51 篇文章
更新

看完電影,想起自己

寫字終究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路。

【電影】《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2013):武林高手的血肉之軀

一代宗師》的故事是以葉問(梁朝偉 飾)及宮二(章子怡 飾)為主要敘事者,講述八卦形意門掌門人宮羽田(王慶祥 飾)退隱之際,為試探南方武術而來到廣東佛山比試,葉問因而出面代表了佛山,並成功擊退宮羽田,更獲得對方的認可。但宮羽田之女宮二卻不以為然,反而再次挑戰葉問,更戰勝了他。不久後,日軍攻陷中國各地,宮羽田的徒弟馬三(張晉 飾…

【電影】《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2015年):孤獨的殺手與導演

一如導演侯孝賢過往作品的特色,《刺客聶隱娘》利用大量的長鏡頭與留白技巧,讓時代的氛圍與生活的平淡自然流露,並透過去戲劇化的敘事手法,讓故事更添真實生活中的瑣碎與疲乏;除此之外,本片精簡而俐落的對白,以及除去人物背景交代的段落,都讓《刺客聶隱娘》陷入了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氛圍,也讓所有衝突都變得內斂而沉穩,在貼近…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青春愛情的偶像劇公式

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我的少女時代》成功地為台灣的校園愛情喜劇訂定了更明確的基調:陽光普照的校園、暗戀他人的主角、合身好看的制服、有趣的同伴、討厭的老師、遺憾的戀情等。這些特點,讓後來於2016年上映的《六弄咖啡館》、《極樂宿舍》等片,也或多或少承襲了這些元素,可見本片奠定的類型片元素之精準,也讓人看見台灣電影的…

【電影】《郊遊》:揭開資本主義的城市潰傷

《郊遊》的真實與幻境,總是真假難分,而人物之間的關係更是曖昧不明,但在蔡明亮的視角之下,都市生活變得撲朔迷離、難以言喻,這或許是他個人的觀點之一,卻也可能是他所看穿的都市背後,「最美」的意象。

【電影】《我愛金正恩》:我們與北韓的距離

自從1950年韓戰爆發後,南北韓雙方在美國與蘇聯的指導下,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各自展開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使得北韓不但擁有國際少數僅存的共產社會,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而本片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深入這個國際社會聞之色變的專制國度。

【電影】《冰毒》:叩問真實的無奈

《冰毒》的真實,不在於劇情故事有多麼可信,而是在趙德胤的美學觀點和剪接概念上,讓本片遊走在近似紀錄片的風格上,使人物的血肉雖呈現出一種鮮明的色彩,卻也始終蒙著一層塵土,灰暗而苦澀。

【電影】《紅衣小女孩》:台灣魔神仔到底是什麼?

《紅衣小女孩》是一部成功的靈異恐怖片,既能展現出恐怖片應有的力道,又能適時加入道德命題,讓對生活的恐懼和對妖魅的恐懼合而為一。在這樣的成功編排下,《紅衣小女孩》的「借題發揮」不失允當,也讓人看見了台灣的類型片,有著跳脫形式而深入故事意義的潛力。

【電影】《樹大招風》:香港寓言故事

在監製杜琪峯有計畫地培育電影新血下,《樹大招風》以特別的三位導演及三位編劇之組合,成功地拍出了香港近年非常出色的電影作品,而其中的政治意涵更被觀眾群大肆解讀,讓本片的話題性堪比同期的香港電影《十年》。

【電影】《青春電幻物語》:虛無的精神寄託所在

《青春電幻物語》是我看過最殘忍的青春電影之一,它無關乎時代背景或生老病死,裡面只有無盡絕望的人際關係,以及空無虛幻的精神寄託,在這本應最耀眼的青春時光,少年們卻感受到最深刻的生存痛楚,而且無處可逃。

【電影】《大獨裁者》:電影藝術家的骨氣

《大獨裁者》上映於1940年,由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並且一人分飾兩角,分別是受壓迫的猶太理髮師,以及迫害猶太人的獨裁者Hynkel。電影上映時值納粹德國襲捲全歐之際,遠在美國的卓別林,不顧當時的德美雙方仍互相交好,便大膽地拍攝了這部喜劇電影,諷刺德國當權者──阿道夫·希特勒。

【電影】《太陽的孩子》:台灣部落的土地血淚

《太陽的孩子》故事雖是從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發展而出,卻也穿插其他公共社會議題的內容,試圖針貶現實。不論是土地正義、官商勾結、行政怠慢、媒體淪喪,還是資源不均、身分認同等,都被巧妙地安插在各個片段之中,無不展現出鄭有傑和勒嘎‧舒米的批判態度。

【電影】《推拿》:沒有悲歡的姿勢

《推拿》無疑是中國電影近年最具特色的電影之一,從盲人生理上的不健全,觀照每一位身而為人的心理「不健全」,引出人們暗暗流動的情慾和孤獨,讓觀眾貼近盲人與我們相同的身心,也貼近自己的內心角落。

【電影】《愛慕》:我們終將一起老去

《愛慕》是一部令人戰慄的電影,它直視死亡的威脅,殘酷地呈現老年生活的百無聊賴,但是藏在背後的真摯情感,亦讓人對生命的無奈感到釋懷。雖然麥可·漢內克依舊克制溫情,但這部電影也應當是他最溫柔的作品了。

【電影】《爸媽不在家》:華人家庭的脆弱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背景雖然設定於1997年的新加坡,但電影裡發生的種種衝突,在如今的華人社會裡卻都仍清晰可見。不論是買房考量、學校教育、過年聚會,甚至是歧視東南亞族群等,這些根生蒂固的華人家庭社會價值觀,都被陳哲藝赤裸裸地呈現在本片當中。

【電影】《橫山家之味》:人生就是步履不停

《橫山家之味》可謂日本家庭電影的經典圭臬,它的人物描繪無疑高明且深刻,但是劇情與影像的平淡樸實,卻也讓人看見亞洲家庭背後的共通性,並且逐漸對這種共通性感到釋懷。

【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革命是一場未完待續的青春

《行動代號:孫中山》在片名上帶著濃濃的革命氣息,背後的故事卻又被壓迫在難以顛覆的社會結構下,帶來了批判力道極強的勁度,易智言巧妙地說了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故事,卻深刻地描繪了真實存在的世界。

【電影】《共犯》:寂寞是青春之罪

或許,《共犯》打從一開始便無「推理」的意圖,反而是藉由這樣的包裝,讓人看見日常生活中的霸凌行為,其實能讓一個人看似不明不白地死去,並且恍然大悟,兇手其實就是每一個冷眼旁觀的平凡人,而我們身處的社會,其實一直都處在「共犯結構」之中,只是因為我們也恐懼,所以漠視。

【電影】《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最深沉的愛與陪伴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不是什麼驚天之作,它的人物魅力有限,故事說起來也平平無奇,但北野武以深厚的影像力量,深刻描繪純粹的陪伴與愛戀。或許,當你日後走到海邊,卻發現腦海裡竟響起久石讓的配樂,並且開始不自覺地尋覓茂與貴子的身影時,就會突然感動於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吧?

【電影】《進擊的鼓手》:追求偉大夢想的代價

《進擊的鼓手》帶給觀眾非常刺激的觀影體驗,也讓人看見夢想之後的殘酷與疼痛,而有些絆住夢想的愛與希望,更需要捨棄才能繼續前行。因此,在築夢的過程裡,千萬別忘記認清自我生命價值究竟該歸向何處,因為當精神狀態無法維持自我面目時,夢想與夢魘之間也就只剩一線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