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雪墨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i8/1

【随笔】一些想法 ——关于此作角色和观众的“现实认知层级”区

雪墨
·


【注意事项】

  本文为碎碎念式个人感想随笔,非正式分析

  个人观点存档,如果看法有异,欢迎读者自己写文章

  本文内容仅基于目前所知剧情信息
  
  本文为作者基于剧情内容的思绪随笔,非正式角色分析,不保证每一个剧情细节和解读准确

  不喜点叉


  ———————



  这部作品做得很优秀的又一个点,在于对现实认知层级差别的描绘和展现。

  ——正如在真实社会中那样,人与人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件事,处在不同认知层级的人的解读和反应会截然不同。


  1.【低认知层级】

  非常讽刺的是,尽管身为辩手和数学竞赛家,蛇和鸦的现实认知层级反而是群体里最低的。


  辩手理论上应擅长把握他人心理和场面氛围,看穿言语里的逻辑问题和诡辩。
  数学竞赛家——或者说与数学相关的,要求高理性和高逻辑的职业——理论上应该是最实事求是,注重现实逻辑,而不是追求虚构的。

  但在实际表现中,他们却完全缺乏判断当前现状和全局走向的眼界,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沉溺于自我感动,维持自己固有的本能模式的优先级高于理解和处理现实危机的优先级,活在自己的认知偏差里。


  如蛇沉迷于维护当下的自我优越感和自我价值感,根本没识别出鸦的诡辩,预判到群体必然的负面反应(序章结尾的内心独白)和此类行为未来可能会带给自己和群体的危险——或者至少是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启动后的自我找补。
  蛇发现群体对他产生敌意后,在第一章里至少知道现在自己不该再惹怒群体(基本的生存本能——即基本的现实认知上过关)


  这方面鸦比蛇更差。
  即使遭遇了序章结尾那样严重的“现实检验”后,仍然反复自毁社会面容,且完全无止损意识——她的所有逻辑能力全部用来维护她的自我神化--受害成瘾双循环。

  鸦是全体学生里最失控最不稳定的一个,这类僵固的心理模式和完全脱离现实的认知偏差,是外敌最好最顺手的武器。


  ————————

  2.【高认知层级】

  目前看来,现实认知层级最高的是羊(律师)和熊(企业家)。

  他们虽然性格不一样,行事风格也不一样。但在“现状理解”这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
  能在突发的混乱中迅速判断现状问题和潜在风险,辨别虚构叙事,不被外界压力和从众心理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


  如羊在序章结尾的极度高压情境下(被告知要进行反人类的自相残杀,目击同伴差点被枪杀),除了当黑幕第一次反击后短暂卡顿,和当蛇鸦进行出乎意料的背刺后卡顿,几乎没表现出慌乱,临场反应迅速,没有落入陷阱。

  而熊没有受群体的“抱团本能”影响,而是冷静地分析盲目追随一个人的潜在危害,在鸦散布集体恐慌时能迅速做出自主判断并付诸行动。在第一章学裁后,也能剥离鸦制造的“悲情氛围”操控手段,直指对方叙事里的核心漏洞。

  ————————

  3.【中认知层级】

  其他成员在中间位置。


  ——有些成员稍高一些,如兔(高尔夫球手),鲨(射手)和龙(船长)。
  他们有主见和自主行动力,能规避一部分虚构叙事和情绪煽动,能坚持自己的认知和立场,但判断仍然倾向于个人化/情绪化/当下化,缺乏底层逻辑解构能力。


  如兔反复对现状提出质疑,无论是在序章学裁里还是在鸦散布恐慌时,没有被群体氛围的一致倾向压倒,在第一章学裁结束后立马发现黑幕行为的逻辑问题(兔破坏设备被电击,而鸦没有受到惩罚),并得出鸦可能是间谍的合理假设。
  但判断依赖即时观察和事后推理,而非长期视野。


  如鲨预判了潜在风险和群体心理,主动进行了房门检查并召集群体进行计划。在学裁时没有被鸦的情绪化发言带偏或压倒,在学裁结束后也能直接指出鸦叙事里的问题(你本可以拒绝)。
  但行动和处理方式仍偏个人化和单独化,而非全局战略。


  如龙主动进行区域探索,并主动组织群体活动。且在第一章学裁时没有被鸦的混淆视听带偏,坚持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从而阻止了整个群体被带偏的可能。
  但判断偏向于专业直觉和个人知识,而非系统解构。

  ————————

  ——有些稍低一些,如天鹅(击剑手)和变色龙(美容师)。

  他们能本能地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对,但不会更加深入地思考。
  倾向于用不那么严重的理由来解释潜在的危险现象,对于危机预防和现状认知不够清晰,容易被气氛和压力影响,反应很多时候倾向于情绪驱动。

  如天鹅和变色龙虽没有认可蛇和鸦的逻辑,但仅将其行为看作是“意见不同”,而未能识别,或者说潜意识里不愿去思考其潜在风险和最坏可能——其实以序章结尾的内容来看,蛇鸦完全可能是黑幕安插的间谍/叛徒,或至少是高度不稳定的危险因素。



  ——————
  【角色的才能影响】

  其实这也是这个作品写得好的又一个地方。

  角色的才能不是装饰品,而的确是他们人格(经历,自我认知,思维方式等)的一部分。


  学术型才能如辩手和数学竞赛家,表层来看应该是高理智、高逻辑的代表,但面对现实危机时,反而更容易陷入思维局限。

  例:
  1.有既定的权威和规则保护(辩论赛规则/竞赛规则/学校和主办方)
  2.目标短期(赢下这场比赛)
  3.运行方式简单(击破逻辑漏洞/最求唯一解)

  ——

  而经验型/现实型才能如律师和企业家,是真正具备“现实认知抗压性和应变能力”的。

  例:

  1.虽然存在社会规则和法律保护,但真实处境里只能靠自己自保
  即使是明面上的确定规则,也随时可能被他人恶意扭曲和利用,没有绝对权威进行公平保证

  2.必须规划长期目标和战略
  一场审判可长达数年/企业发展需长远布局

  3.生存环境高度复杂且不确定,需要面对多变甚至反复无常的环境
  各种社会潜规则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利益算计

——————————————

  【关键区别——失败成本】

  学术型(如蛇和鸦)
  失败成本低

  输掉单次比赛暂时影响名誉,多次败北/重大失败最多引发对个人能力的质疑,且有下一次由稳定系统提供的机会

  ——-

  现实型(如羊和熊)
  失败成本极高

  单次失误:
  律师:委托人的整个人生——如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个人财产(社会生存基础)等
  企业家:巨额资产损失——经济资本/人力消耗/时机浪费(抢占市场资源需争分夺秒)等

  重大失败/长期影响:
  律师:摧毁自己的个人业界声誉,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民事或刑事),乃至于危及整个律所(如果有的话)
  企业家:摧毁自己一生的工作心血,同样面临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民事或刑事),危及数百万人的生计


  此种“失败成本”的差异注定会造就思维模式的不同。

  如果长期处在失败成本低到可以反复尝试的环境下,或者说“温室”里,人便更容易活在“安全幻觉”里,沉溺于自我感动。
  如果长期处在失败成本极高的高压环境之下,或者说“战场”上,就必须具备高现实认知层级和抗压能力。

  ————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学术型的人很多会自视甚高。
  
  学术型会热衷于批评现实型的人“不够理性”“太功利”“不够完美”等。
  因为在他们的“温室”里,失败成本低。


  逻辑和理想可以被无限推演和试错哪怕一次次失败也没关系——清晰明了的规则(如比赛的胜负条件)和看得见的权威(如裁判)会保障基本公平和安全,为他们兜底。


  而现实型的人,说实话很多时候就是在“战场”里独自摸黑。
  失败就有可能是整个职业生涯甚至一生心血的终结。
  他们的判断必须考虑现实情况——考虑妥协、潜规则和灰色地带。

优先级会是“现在能活下来”“现在能维持局面”“这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具体影响”,而不会是追求“每一步的逻辑都必须完美”。
  ——————————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蛇反而能在学裁时表现好——因为学裁作为“模拟法庭”,其实和辩论赛形式很像——刚好符合他的“老本行”。


  1.收集证据

  ——收集辩论素材


  2.有规则保护

  ——由于群体的优先级是消除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以及学裁“模拟法庭”式的特殊规则作为保障,群体成员地位平等,人均嫌疑人。

  所有人的意见都会,且必须被听取即使发言具有攻击性,甚至不合理,群体也不会将此当作当下重点,也不能直接发动物理攻击,只能依靠言语和逻辑。


  3.提供短期且明确的目标

  ——找出凶手或全员处刑。

  规则本身极度简单,无任何灰色地带,潜规则和复杂度。


  4.运行方式简单

  ——运用抽象思维击破叙事逻辑漏洞,本质是对过去已发生事件的符号化解题,无需考虑未来的可能高变动性。



而序章结尾那个情境,和以上状况完全相反。


  没有时间准备和收集材料。

  没有任何规则保护,黑幕随时可能再次开枪,群体随时可能崩溃。

  没有可见的明确目标——长期或短期。

  形式瞬息万变,黑幕不断威胁诱导,群体情绪不断起伏,突发因素不断,准确预测未来的情况几乎不可能。


所以蛇会立马暴露自己的认知局限。



讽刺的是,蛇和鸦这种典型的学术型思维模式,其实最依赖的就是文明社会提供的秩序和规则带来的保护,然而他们却将其看作天真和虚伪,主动对其进行摧毁。


————————
  总之,这就是这个故事为什么不只是泛泛之辈,而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和社会实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是面镜子,也是为观众精心设计的测试之一。


  而序章结尾那一段剧情,那个突然爆发的高压生存危机——就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实验场”,以及设下的第一道“测试题”。

  ——面对这同一紧急危机,处于不同现实认知层级的角色会迅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日常里的模糊感和幻觉会被打破,差距被拉开,潜在问题被暴露。
  ——而观众也会因为对这段剧情的解读不同,而开始同步暴露自身“现实认知层级”的分层情况。


  后续观众对故事的看法分裂,和角色们的意见分化即成为必然同时构成了这部优秀的“社会实验”作品的一个自然且必需的进程。

  不过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更具体的留到专门的角色分析和主题分析里再说吧。


  ———————————
  【拒绝恶意回复——扭曲作者意图,文章内容概念或情绪化攻击】
  【作者有选择不予回复的最终权力】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