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日:焦慮
我有過那種「該不該離開」的掙扎時候。工作看起來穩定,薪水也還可以,可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心裡都有一個聲音在問——這真是我要的嗎?
福利還行,工資不錯,工作穩定,其實從表面上看根本挑不出任何毛病。然而自己心裏很清楚,即便拿著這些表象去不斷地説服自己,嘗試去緩解焦慮,最後發現根本是徒勞無功。
焦慮不是突然出現的,它像海水,一開始只是漲滿腳踝,慢慢淹到胸口,我曾一度以為焦慮是失敗的象徵,可後來才懂,它其實是提醒。它讓我看到,我不想再只是「維持」,我想要「活著」。
所以我開始重新思考工作本身的意義,思考如果離開,失去的到底是安全感,還是那個不再屬於我的身分。
最後發現,其實自己根本就是把職場焦慮與生存焦慮混爲一談。
那時候剛起辭職念頭的時候,像是如果辭職第二份更加差怎麽辦?如果辭職對我生活影響怎麽辦?這種類型的焦慮一直纏繞在我的腦海裏面。
直到我接觸炒股后,靠著自己的分析和心得,賺到了錢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個人如果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價值,其實不管走到哪裏都會創造出相同的價值。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會學會了游泳,不管是去游泳池,還是沙灘,或者遇到意外落水,他都可以處理的游刃有餘,因爲會游泳的這個價值一直在那裏。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不會游泳,那不管去到哪裏,遇到什麽情況都是會溺水,只是那麽巧這裏游泳館的老闆有游泳圈提供而已,而我們擔心如果離開這個有游泳圈的環境,去到下一個環境中會不會游泳。
所以,我開始問自己,或者説,在自己心裏整理了一份自我價值的表格,以我目前具備的能力像:心理學知識,金融知識,政治動向,宗教理解,歷史文化,以及最獨一無二的解構能力,我就知道,我能夠創造的絕對不止一個月幾千塊的價值,只是還沒找對方法變現而已。
何況,我們非常習慣把生存焦慮和職場焦慮混爲一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存續,生存,這是人類最原始的驅動力;而職場,職業的這些符號和跡象,就是直接象徵著生存。
其實,認真問一問自己,現在21世紀,有誰真的會因爲沒有了工作就餓死街頭?如果,有一定的存款,一定的資源,不如給自己一次機會,去嘗試,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