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的脆弱根基:在习近平时代,重探被遗忘的中国良心与未来的不归路
### 巨龙的脆弱根基:在习近平时代,重探被遗忘的中国良心与未来的不归路当柏林墙轰然倒塌,西方世界曾一度沉浸在“历史终结”的乐观主义之中,认为共产主义的幽灵已被永久驱逐。然而,无人预料到,仅仅几十年后,一个由共产党以钢铁般意志统治的经济巨兽,会在东方地平线上崛起。它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将社会共产主义的内核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外壳融合在一起,变得既富有又专制。这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一系列被刻意掩盖的悲剧、被压制的渴望以及与世界天真愿景的复杂博弈。要理解今天的中国,以及它正在走向的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必须拨开经济增长的迷雾,重访那些被遗忘的十字路口。#### 天安门的悲鸣:一个改革者的逝去与一代人自由梦的破碎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989年。那一年,撼动世界的并不仅仅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更是他们悼念的那个人——胡耀邦。他被誉为“中国的良心”,一位在权力高层中罕见的、真正心系人民的改革者。与邓小平那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实用主义经济改革不同,胡耀邦的改革愿景触及了更深的层面:意识形态的革新与政治错误的修正。他认为,改革的本质是承认并纠正错误。在一个错误被视为不可避免的体系中,关键在于不让其恶化。他主张,政府需要为过去的错误向人民道歉、补偿,并从根本上改变治理方式,以防重蹈覆辙。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数十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的党员干部得以平反,这其中甚至包括他未来的政治对手。他秉持的,是一种朴素的正义观:做正确的事,即使这会为自己树敌。然而,这种人性的光辉在权力斗争的冷酷逻辑面前显得格格不入。1987年,胡耀邦在一场形同袋鼠法庭的党内会议后被罢黜。他的失势,让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心中积压的失望与不满开始悄然发酵。当他于1989年猝然离世,这股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学生们走上街头,最初只是为了悼念一位值得尊敬的领导人,但很快,这场悼念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400多个城市、争取更广泛权利的民主运动。这不仅证明了自由的种子根植于人心,也揭示了那个政权内心深处的恐惧。#### 血色记忆的遗忘术:权力如何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要理解这份恐惧的来源,我们必须回溯到更早的、更为血腥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今日的统治,并非建立在民心所向的基石上,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记忆的系统性清洗和对人民的严酷控制之上。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是一场由最高领袖意志驱动的乌托邦狂热。为了在钢铁产量上“超英赶美”,全民被动员起来,用土法炼钢,田地无人耕种。地方官员为完成不可能的粮食指标而虚报产量,国家则按照虚报的数字强行征收。结果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人为大饥荒席卷了中国大地。据估计,这场灾难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在4000万到8000万之间——这不仅仅是饥饿,还包括因无法生育而损失的人口。紧随其后的,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为了夺回旁落的权力,煽动年轻的红卫兵“炮打司令部”,将整个国家拖入内乱的深渊。传统的道德、文化与社会秩序被彻底摧毁,无数知识分子、干部和普通人遭到批斗、监禁甚至杀害。这十年浩劫,至少又造成了上千万人的死亡。这两段历史,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它解释了为何这个政权如此惧怕自己的人民,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压制任何形式的异议。因为他们深知,一旦人民被允许自由地谈论过去,那份“血债”将动摇其统治的合法性。于是,这些历史被从教科书中抹去,相关的讨论成为禁区。权力通过强制性的遗忘,试图为自己塑造一个永远光荣、正确的形象。#### 红色的回归:习近平时代,一场系统性的改革倒车胡耀邦所代表的改革路线,在天安门的枪声后被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成文的“浮士德契约”:政府承诺给予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以此换取人民放弃对政治权利的诉求。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江泽民的“闷声发大财”时期,这一契约在很大程度上奏效了,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习近平时代,这个契约正在被单方面撕毁。这位被认为将执政终身的领导人,正在系统性地让中国“向后转”。胡耀邦和邓小平时代开启的各项改革——无论是经济、银行还是商业领域——几乎全被叫停甚至逆转。资源被重新导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曾经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则在监管的重压下步履维艰。马云等一批商业领袖的“消失”,便是对这种趋势最直白的警告:在中国,不允许有独立于党的声音存在。这种倒退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济正陷入一片泥潭:房地产市场崩溃、地方政府债务堆积如山、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用于内部维稳的财政支出,近年来已超过了庞大的国防预算。从遍布城市的监控摄像头,到无孔不入的网络审查,一个技术加持下的高压监控体系已经建成。这个政权对人民的恐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稳定悖论”的终结:当经济繁荣的承诺不再兑现这揭示了中共治下一个深刻的“稳定悖论”(Stability Paradox)。其统治的合法性长期依赖两大支柱:一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绩效合法性,二是高压机器提供的强制性稳定。在过去,前者是主要叙事,后者则隐藏在幕后。只要经济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便会选择忍受政治上的不自由。然而,习近平的政策正在系统性地侵蚀经济增长这一支柱。当经济引擎熄火,当“浮士德契约”中承诺的繁荣无法兑现时,政权就只剩下第二个选项:无限加码高压与强制。这解释了为何近年来的社会控制变得如此严密,为何意识形态的灌输达到了文革以来的顶峰。当“面包”的供应出现问题时,“马戏”和“鞭子”就必须加倍。如今的中国,正处于这个悖论的临界点。人们对现状的不满正在积聚,从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抱怨,到社交媒体上“猫鼠游戏”般的暗语抗议,无不显示出民心的微妙变化。那个曾经以经济成就为傲的政权,如今越来越依赖于让人民噤声来维持表面的稳定。#### 当巨龙凝视深渊:一个步履蹒跚的强国,是更安全还是更危险?这一切将中国引向何方?一个由指令性经济导致的增长停滞,一个因巨额维稳和军备开支而产生的庞大债务,再叠加一个断崖式下跌的出生率——这幅图景描绘的,是一个看似强大,实则内部极其脆弱的未来。这带来了一个令全世界都感到不安的问题:一个内外交困、步履蹒跚的强权,对于世界而言,是变得更安全,还是更危险?当内部合法性遭遇空前挑战时,领导人是否会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在外部制造冲突(例如在台湾海峡或南海)来转移国内矛盾、巩固个人权威?我们无法确切知晓答案,因为那个庞大体系的内部决策过程,对外界而言始终是一个黑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忽视其内部的深刻矛盾,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威权实体,是一种天真的、也是危险的误判。正如胡耀邦的悲剧所昭示的,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对尊严、正义与自由的渴望从未熄灭。世界在与这个国家打交道时,必须学会区分那个不代表人民的政党,和那片土地上沉默的大多数。因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股沉默的力量,或许将再次决定历史的走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