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_高光時刻
回顧這幾年踏入社會的歷程,要說哪一刻最接近我理想中的自己,應該就是那場與國外客戶的會議。它不僅考驗了我的專業知識,更讓我在眾人面前證明了自己,成為真正能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我的工作與化學、化工領域相關,主要負責 PCB 及 3C 產品零件中某些「濕製程」的藥品與技術支援。這些產品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電腦、各式 3C,都需要經過一站一站嚴格的製程才能完成。雖然聽起來抽象,但每一道製程其實環環相扣,只要其中一環出現瑕疵,最終產品就會被判定不良。
在這個產業裡,專業固然重要,卻往往還要面對現實的人情與利益。有些問題確實出在製程環節,只要找出原因並調整參數就能解決;但也有些問題,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成本問題」。有時候,當終端產品銷售不佳,廠商便想把責任推給上游供應鏈,藉由模糊或片面的分析,把黑說成白。對我們來說,這時候就必須以更嚴謹的專業,讓對方啞口無言,也守住公司與自身的聲譽。
真正的高光時刻發生在不久之前。那是一場由客戶邀請我共同參加的跨國會議。事情的起因,是客戶的外國客戶提出了一份分析報告,指控異常品的問題出在我的客戶身上。更棘手的是,這份報告看似完整,還使用了昂貴的分析儀器,是一般工廠難以負擔的等級。第一場會議結束後,我的客戶幾乎處於劣勢,不僅被迫尋找第三方驗證,更差點被迫承擔不應有的責任。
就在那個時候,我的客戶找上了我。當我仔細閱讀那份「看似完整」的報告時,立刻察覺了其中的盲點。或許是對方有意避重就輕,或許只是疏忽,但只要缺少那個關鍵定論,就會把問題誤導到我們這一段製程上。於是,我花了幾個小時,將整份報告重新整理,逐一標註每個忽略的環節,並補上了嚴謹的分析與實驗佐證。當我完成那份重新編排的報告時,心裡其實很清楚:這將決定我們在下一場會議中能否翻盤。
第二場會議如期展開。我和客戶並肩而坐,透過視訊的是一群外國公司的主管。剛開始,對方仍信心滿滿地堅持自己的結論。但當我打開簡報,條理清晰地指出他們的盲點,並逐步展示完整的數據與推論時,會場的氣氛開始轉變。原本強硬的質疑逐漸沉默,最後甚至有人微微點頭,承認我們的分析更為嚴謹。最終,對方不得不放棄追究,會議在一種「無聲的認同」中結束。
走出會議室的那一刻,我看見客戶長官與同事們對我投來的眼神,不再只是依賴,更帶著一份肯定。那一瞬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只是完成了交辦任務,而是用專業與冷靜,真正守住了公司與客戶的立場。這不僅是一次工作的成功,更是我人生中最接近理想自我的時刻——一個能在壓力下堅持專業、挺身而出的工程師。
這就是我人生中最近的一次高光時刻。然而我並不打算停下腳步。因為我相信,高光的瞬間不是只有一次。只要不斷突破自己,未來還會有更多屬於我的光亮時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