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使用者,我想給Matters的五大建議!

炙式化
·
·
IPFS
·
打預防針,純屬個人意見。

在《每次發布文章都是場災難,重新定義身為我這位「作者」》文章中,我說到自己從一開始覺得寫作很累,到後來閱讀了某本書後,對寫作這件事有了新的想法與觀點。而現在我覺得我開始要思考, Matters 這個平台真的能讓我待下去嗎?

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我是個沒有自己平台的創作者,也不會自己建設網站,只能寄生在某個網站上。而最重要的重點是,我最近要使用平台上的工具來「經營圍爐」了。

所以以下我想討論一下有關 Matters 我自己在使用上的感受,我想給出一點意見,也許能幫助 Matters 做改版之類的。




🔍 規則就是規則,使用者是被動的

在開始前我要先聲明,我很不喜歡用「你們為什麼那麼遭,為什麼不這樣改?」的態度來說,因為我在加入這個平台以前,並沒有付出給你們什麼,我沒有「使用前先付費」,因此你們沒有義務要為我做什麼,也沒有「客訴」之說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621144/


但作為一個平台,肯定不會希望自己的用戶都跑光,因此聽取「多數人」的意見、想法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這裡,會以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分享我自己在使用上遇到的困難、不方便,提供給你們我的想法與建議,至於你們有沒有想做改動,或者有沒有辦法做改動,就不是我能做的範疇了。

即便不改動我依然感謝這個平台帶給我的體驗。當然,我怎麼可能希望我的提議不通過?





📑 五個建議,提供給Matters的想法

  • 📌 一、加入排程發文功能

我在剛來 Matters 之前是待在 Vocus ,因此我對 Matters 沒有「排程發文」這項功能感到困擾,有些時候就是想堅持在一個時間點發文。除了是自己的堅持,經營專題、圍爐的人也許需要讓讀者習慣在一個時間閱讀文章,又或者特別在某個時刻發文比較多人看,但是就是時間對不上啊!

有了排程發文這個功能,也能讓作者比較好的掌握自己的發文情況。例如能提前安排好什麼時間發什麼文,哪一天已經安排好不用擔心,哪一天還沒安排好需要擔心,這些都能靠排程發文安排好,減輕很多焦慮。

因此我很希望 Matters 能加入排程發文這項功能,真的能讓作者方便許多。


  • 📌 二、在首頁橫幅中加入使用說明書

因為@末冰 在上個月24號發布《與LikeCoin官方email 的Q&A | 為何要無條件接受這樣的「遊戲規則」?》 ,在留言裡聊到自己完全不知道「5 HKD 」能幫文章推上熱門這件事。所以我開始認真尋找,是不是真的 Matters 官方完全沒有說到這件事?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512133/


而實際上 Matters 是有「玩轉 Matters 實用指南」的,只是被擺在主頁的右下角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還使用「淺灰色」讓大家更難發現了。我不確定在註冊時有沒有顯示這個使用手冊出來,但我剛剛登出時檢查了一遍,似乎並沒有顯示(也許有是我沒看到)。但完全不可否認,這個手冊太過不顯眼(至少我認為),而且重點是,裡面的內容已經是2020年的資訊。

這不禁讓我在想,這到底是平台真的規劃的很好,兩年了都不需要做修改,還是一直停滯不前?如果不是,那麼兩年了肯定有改版過,為什麼卻沒有更新出更完整的版本呢?還有,我並沒有在手冊當中找到「5 HKD 」能推上熱門這則資訊,是否讓人感覺是種潛規則?

綜上所述,我給Matters的建議,是將使用手冊擺在更顯眼的地方,並且如果有改動就要多更新,功能都要寫上去。


  • 📌 三、圍爐眾聊通知什麼時候要開啟?

我想這件事也討論過了,但我就好奇,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更改?

對我來說,圍爐與方格子專題的最大不同,在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討論」,是「雙向溝通」。但問題是,「眾聊這項功能居然完全不會通知任何人?」

方格子的專題能設置各種方案供讀者購買;方格子的專題能設置不只一個專題將各種文章分類;方格子的專題能設定一篇文章到哪裡要上鎖。還有幾項方便讀者尋找好專題的功能。而這些Matters的圍爐都沒有,相較之下是否想得很「陽春」?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93003/


如果連圍爐這項獨有的特色都無法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吸引力,那麼在其他地方輸了一大截的圍爐,如何吸引使用者來這裡設爐?(當然我也不可否認Matters的互動比起方格子好太多,這是一大吸引力)

綜上所述,除非眾聊這項功能就是要設計來討論一些秘密、見不得人的事,不然到底為什麼不能通知任何人?不然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不會通知的聊天工具。總之,我覺得這項功能不好用。


  • 📌 四、增設通知功能,任何事項不錯過

Matters 有追蹤功能,可以追蹤自己喜歡的作者,很多平台也都有。但我發現 Matters 的機制(會在下段落談到),即便你追蹤了作者也未必有機會看到他的文章。如果你很有時間,每天在「追蹤」滑很多文章,那麼也許你能找到你真的想看的文章。但這樣做不如直接找到他的主頁來看得快,而我不可能每天開那麼多主頁來找我想看的文章,因此我希望有個「通知」功能,這樣我就絕對不可能錯過我想看的作者。

當然我想這個問題不能完全說是 Matters 的問題,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就不要追蹤

那為什麼還是要追蹤?因為追蹤可以提高流量。依照我自己的觀察,我看過有作者追蹤了上千位作者,然後大部分的人也都回追回去,而在社交拍手盛行的 Matters 裡,回拍只是基本。

所以說,如果這時候多了一項通知功能,就不可能會錯過任何你想看的文章。當然如果有辦法將原本的通知功能使用的好,那其實也沒差。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851415/


  • 📌 五、開啟類別分項

接續上提,我認為除了開啟通知以外,開啟類別分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首先我想請問一個問題:「真的會有人使用標籤尋找文章嗎?

依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是幾乎不太會用標籤尋找文章。我認為標籤的功能實在沒有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除了舉辦社區活動時,能妥善利用標籤管理文章,以及添加標籤能讓更多人看到以外,我想已經沒有其他作用。但請問一下,標籤不是拿來分類的嗎?

所以標籤這個功能在 Matters 卻只是拿來用在活動上或是提高流量用,那不就無法做到真正的分類?因此我認為應該抓出幾個特別熱門的標籤,或者官方固定分出幾個類別,讓更多不一樣的作品能被看見,而並非都存在於時間軸上,讓很多好作品就這樣流逝。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 Matters 沒有像 Youtube 那樣的演算法,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因此會不會被看見一部份是看運氣時間一久沒有人看到那篇文章就真正的「消失」了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5089125/


若是有各種創作類型的分類,就讓大家各取所需,喜歡看什麼就看什麼,也比較能直接找尋到自己喜愛的創作類別,也不會因為你的創作類型比較不受歡迎,就直接被時間軸消失。


  • 📌 同場加映、千萬不要有排行榜

五點講完了,但我想補充一點,就是千萬不要有排行榜。我在方格子的時候常常看著文章排行榜,發現每天看來看去幾乎都是同個人。而且甚至有些時候居然好久以前的文章,也還在排行榜上。

所以我就在想:「啊每次都是那些人,人氣就已經夠高了,還要天天宣傳?寫作壓力已經夠大了,還要盯著排行榜看?」總之,他們的人氣本來就很高,不用宣傳也廣為人知,大部分人都會看,根本沒有必要再多宣傳,這是在擠壓其他創作者的生存空間。而且作者變成要多顧慮有沒有上排行版之類的這種問題,真的很恐怖也很累。

對,以上超級的主觀,我就是恨不得別人好。如果說良性競爭也許不錯,但如果發展到惡性競爭,加重每位作者的負擔那我就不太認同。況且在 Matters 這麼重「社交」的平台,是否會因為排行版,而讓社交更是流行呢?(很粗略的猜測)

總之我認為可以有排行榜,讓作者自己能審視自己目前的位置,但千萬不要有作者排行版,太殘忍。




🤔 Matters的未來在哪裡?

以上提出的那5個問題,是以使用上的舒適度、方便程度來做評價。那接下來我認為要探討到這個平台的未來在哪裡,就必須探討「 Matters 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不說是終極目標,也許可以說是階段性目標, Matters 到底想打造一個怎麼樣的創作空間呢?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410226/


以上問題的答案我不太了解,可能無法做太多的敘述,因此以下我想探討的是 NFT 的事。

說實話我不理解 The Space 、 Traveloggers NFT ,這些產品發行了是發行了,但他的作用到底在哪裡?我作為一個「創作者」,也許這些產品很新、很酷,能趕上潮流,但是它真的能吸引我長久待在這個平台?

這些產品如果說是要拿來紀念也許可以,但是作為一個打著去中心化寫作名號的平台,發行的 NFT 卻只是拿來紀念?如果只停留在紀念的份上,是否會讓人覺得觀感不佳,因為 NFT 的發行,非常多的 Youtuber 、藝人開始發行自己的 NFT ,但多半只停留在販售,也因此有了「割韭菜」一說。

因此官方發行了 Traveloggers NFT ,但是目前似乎沒有太大的作用對吧!?那麼是否會讓人感覺,官方急著在賣自己的 NFT ,但根本沒什麼用,是不是只是想賺錢,等著「割韭菜」?即便這不是 Matters 的問題,而是那些不把 NFT 當 NFT 看的人的問題,但刻板印象的引響就是那麼深遠。

這裡我想補充,價值是人賦予的,如果這些 NFT 的價值只體現在金錢上,那不叫 NFT ,不過是一般的虛擬貨幣而已。甚至有些時候一般的虛擬貨幣還有非金錢的價值呢。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micro-sdhc-844124/


因此我認為 Matters 不能只停在紀念的份上,可以有但不要多。最主要的還是要將 NFT 做出更多應用,將「非同質化貨幣」這個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

不過講了那麼多,也許 Matters 是有規劃的,只是還未完成。這裡就要說到 Matters 致命的問題:「人手不夠。


這個我實在深有感受。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在去年申請圍爐的時候,等了很久完全無回聲。而在我今年一月申請時,不到兩天就通過了(笑)。那個時候沒有人回覆,我想就與 Matters 正在處理 NFT 有關。不過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或純粹漏看了。

因此我覺得 Matters 貌似人手很不足,不過我也看到了 Matters 有在徵工程師,這完全不是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只能期待 Matters 在人手不夠的問題能有改善。




📢 舊的問題先解決,才是開發新產品的時候!

首先,今天我針對討論的是 Matters 而非 LikeCoin 這點是需要釐清的,這兩間是不同的公司喔。不過 Matters 與 LikeCoin 的關係可以說是密不可分,如同魚和水的關係一般。而今天講的這些問題卻只針對了 Matters 可想而知不會那麼全面,而且也全部是我個人的意見。

一到五的建議著重在使用上,雖然說也許影響不會那麼大,但也不能說不用在忽。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探討到 Matters 的未來,例如我就會在思考:「這是一個很先進的寫作平台嗎?適合我嗎?會打造一個怎麼樣的創作空間?

不管怎麼說,雖然我提出了這些問題與建議,但我也還是待在這個平台上,甚至最近要開爐了。因此現階段我會繼續待在這,感謝 Matters 帶給我的體驗。



來到文章的尾聲,我還是要再次聲明,這不是什麼客訴,我也沒有付出什麼給 Matters ,因此我沒有那麼重要,這些純屬我個人的想法,除非多數人對這些問題有感,甚至覺得不改不行,不然 Matters 沒有任何義務要來服務我。

最後,不是不能發行各種新產品,但如果你們的人手就是不夠,舊的問題還沒被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用戶當然被搞得團團轉。

這句話我自己是深有體悟,因為我就是那個上個活動還沒結案,就接著辦下個活動的人(笑),不過我只需要負責好活動即可, Matters 要負責的是全平台六萬多人的事。


圖片來源:Opensea https://opensea.io/assets/0x8515ba8ef2cf2f2ba44b26ff20337d7a2bc5e6d8/423


最後來分享一下我的 Traveloggers NFT 吧!我知道她很可愛,但她目前還沒有作用,只是花瓶。真希望有天能有除了觀賞以外的作用。

在《每次發布文章都是場災難,重新定義身為我這位「作者」》這篇文章中,我說過我要開圍爐了,而關於 NFT 的應用,我就打算身先士卒,將它應用在圍爐內。因此各位敬請期待,別錯過優惠了。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炙式化一位熱愛學習各種事物的「學習者」,偶爾寫寫各種文章幫我自己整理思緒,科普一些實用或沒用的知識,當然還有騙騙錢(燦笑)。還是個工作狂,什麼都忙,覺得時間永遠不夠,但我自己樂在其中,這就是「幸福」的滋味。 所有資訊全在Linktree,請慢慢欣賞:https://linktr.ee/Zioh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需要任何意義與原因,就只是想一個人看海......

《後綴》9月特刊:採訪寫作營回顧-訪談是在培養感情?

在Matters的第200篇文章,重新回歸寫作生活!

身為一個使用者,我想給Matters的五大建議!

炙式化
·
·
IPFS
·
打預防針,純屬個人意見。

在《每次發布文章都是場災難,重新定義身為我這位「作者」》文章中,我說到自己從一開始覺得寫作很累,到後來閱讀了某本書後,對寫作這件事有了新的想法與觀點。而現在我覺得我開始要思考, Matters 這個平台真的能讓我待下去嗎?

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我是個沒有自己平台的創作者,也不會自己建設網站,只能寄生在某個網站上。而最重要的重點是,我最近要使用平台上的工具來「經營圍爐」了。

所以以下我想討論一下有關 Matters 我自己在使用上的感受,我想給出一點意見,也許能幫助 Matters 做改版之類的。




🔍 規則就是規則,使用者是被動的

在開始前我要先聲明,我很不喜歡用「你們為什麼那麼遭,為什麼不這樣改?」的態度來說,因為我在加入這個平台以前,並沒有付出給你們什麼,我沒有「使用前先付費」,因此你們沒有義務要為我做什麼,也沒有「客訴」之說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621144/


但作為一個平台,肯定不會希望自己的用戶都跑光,因此聽取「多數人」的意見、想法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這裡,會以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分享我自己在使用上遇到的困難、不方便,提供給你們我的想法與建議,至於你們有沒有想做改動,或者有沒有辦法做改動,就不是我能做的範疇了。

即便不改動我依然感謝這個平台帶給我的體驗。當然,我怎麼可能希望我的提議不通過?





📑 五個建議,提供給Matters的想法

  • 📌 一、加入排程發文功能

我在剛來 Matters 之前是待在 Vocus ,因此我對 Matters 沒有「排程發文」這項功能感到困擾,有些時候就是想堅持在一個時間點發文。除了是自己的堅持,經營專題、圍爐的人也許需要讓讀者習慣在一個時間閱讀文章,又或者特別在某個時刻發文比較多人看,但是就是時間對不上啊!

有了排程發文這個功能,也能讓作者比較好的掌握自己的發文情況。例如能提前安排好什麼時間發什麼文,哪一天已經安排好不用擔心,哪一天還沒安排好需要擔心,這些都能靠排程發文安排好,減輕很多焦慮。

因此我很希望 Matters 能加入排程發文這項功能,真的能讓作者方便許多。


  • 📌 二、在首頁橫幅中加入使用說明書

因為@末冰 在上個月24號發布《與LikeCoin官方email 的Q&A | 為何要無條件接受這樣的「遊戲規則」?》 ,在留言裡聊到自己完全不知道「5 HKD 」能幫文章推上熱門這件事。所以我開始認真尋找,是不是真的 Matters 官方完全沒有說到這件事?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512133/


而實際上 Matters 是有「玩轉 Matters 實用指南」的,只是被擺在主頁的右下角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還使用「淺灰色」讓大家更難發現了。我不確定在註冊時有沒有顯示這個使用手冊出來,但我剛剛登出時檢查了一遍,似乎並沒有顯示(也許有是我沒看到)。但完全不可否認,這個手冊太過不顯眼(至少我認為),而且重點是,裡面的內容已經是2020年的資訊。

這不禁讓我在想,這到底是平台真的規劃的很好,兩年了都不需要做修改,還是一直停滯不前?如果不是,那麼兩年了肯定有改版過,為什麼卻沒有更新出更完整的版本呢?還有,我並沒有在手冊當中找到「5 HKD 」能推上熱門這則資訊,是否讓人感覺是種潛規則?

綜上所述,我給Matters的建議,是將使用手冊擺在更顯眼的地方,並且如果有改動就要多更新,功能都要寫上去。


  • 📌 三、圍爐眾聊通知什麼時候要開啟?

我想這件事也討論過了,但我就好奇,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更改?

對我來說,圍爐與方格子專題的最大不同,在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討論」,是「雙向溝通」。但問題是,「眾聊這項功能居然完全不會通知任何人?」

方格子的專題能設置各種方案供讀者購買;方格子的專題能設置不只一個專題將各種文章分類;方格子的專題能設定一篇文章到哪裡要上鎖。還有幾項方便讀者尋找好專題的功能。而這些Matters的圍爐都沒有,相較之下是否想得很「陽春」?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93003/


如果連圍爐這項獨有的特色都無法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吸引力,那麼在其他地方輸了一大截的圍爐,如何吸引使用者來這裡設爐?(當然我也不可否認Matters的互動比起方格子好太多,這是一大吸引力)

綜上所述,除非眾聊這項功能就是要設計來討論一些秘密、見不得人的事,不然到底為什麼不能通知任何人?不然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不會通知的聊天工具。總之,我覺得這項功能不好用。


  • 📌 四、增設通知功能,任何事項不錯過

Matters 有追蹤功能,可以追蹤自己喜歡的作者,很多平台也都有。但我發現 Matters 的機制(會在下段落談到),即便你追蹤了作者也未必有機會看到他的文章。如果你很有時間,每天在「追蹤」滑很多文章,那麼也許你能找到你真的想看的文章。但這樣做不如直接找到他的主頁來看得快,而我不可能每天開那麼多主頁來找我想看的文章,因此我希望有個「通知」功能,這樣我就絕對不可能錯過我想看的作者。

當然我想這個問題不能完全說是 Matters 的問題,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就不要追蹤

那為什麼還是要追蹤?因為追蹤可以提高流量。依照我自己的觀察,我看過有作者追蹤了上千位作者,然後大部分的人也都回追回去,而在社交拍手盛行的 Matters 裡,回拍只是基本。

所以說,如果這時候多了一項通知功能,就不可能會錯過任何你想看的文章。當然如果有辦法將原本的通知功能使用的好,那其實也沒差。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851415/


  • 📌 五、開啟類別分項

接續上提,我認為除了開啟通知以外,開啟類別分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首先我想請問一個問題:「真的會有人使用標籤尋找文章嗎?

依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是幾乎不太會用標籤尋找文章。我認為標籤的功能實在沒有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除了舉辦社區活動時,能妥善利用標籤管理文章,以及添加標籤能讓更多人看到以外,我想已經沒有其他作用。但請問一下,標籤不是拿來分類的嗎?

所以標籤這個功能在 Matters 卻只是拿來用在活動上或是提高流量用,那不就無法做到真正的分類?因此我認為應該抓出幾個特別熱門的標籤,或者官方固定分出幾個類別,讓更多不一樣的作品能被看見,而並非都存在於時間軸上,讓很多好作品就這樣流逝。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 Matters 沒有像 Youtube 那樣的演算法,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因此會不會被看見一部份是看運氣時間一久沒有人看到那篇文章就真正的「消失」了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5089125/


若是有各種創作類型的分類,就讓大家各取所需,喜歡看什麼就看什麼,也比較能直接找尋到自己喜愛的創作類別,也不會因為你的創作類型比較不受歡迎,就直接被時間軸消失。


  • 📌 同場加映、千萬不要有排行榜

五點講完了,但我想補充一點,就是千萬不要有排行榜。我在方格子的時候常常看著文章排行榜,發現每天看來看去幾乎都是同個人。而且甚至有些時候居然好久以前的文章,也還在排行榜上。

所以我就在想:「啊每次都是那些人,人氣就已經夠高了,還要天天宣傳?寫作壓力已經夠大了,還要盯著排行榜看?」總之,他們的人氣本來就很高,不用宣傳也廣為人知,大部分人都會看,根本沒有必要再多宣傳,這是在擠壓其他創作者的生存空間。而且作者變成要多顧慮有沒有上排行版之類的這種問題,真的很恐怖也很累。

對,以上超級的主觀,我就是恨不得別人好。如果說良性競爭也許不錯,但如果發展到惡性競爭,加重每位作者的負擔那我就不太認同。況且在 Matters 這麼重「社交」的平台,是否會因為排行版,而讓社交更是流行呢?(很粗略的猜測)

總之我認為可以有排行榜,讓作者自己能審視自己目前的位置,但千萬不要有作者排行版,太殘忍。




🤔 Matters的未來在哪裡?

以上提出的那5個問題,是以使用上的舒適度、方便程度來做評價。那接下來我認為要探討到這個平台的未來在哪裡,就必須探討「 Matters 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不說是終極目標,也許可以說是階段性目標, Matters 到底想打造一個怎麼樣的創作空間呢?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410226/


以上問題的答案我不太了解,可能無法做太多的敘述,因此以下我想探討的是 NFT 的事。

說實話我不理解 The Space 、 Traveloggers NFT ,這些產品發行了是發行了,但他的作用到底在哪裡?我作為一個「創作者」,也許這些產品很新、很酷,能趕上潮流,但是它真的能吸引我長久待在這個平台?

這些產品如果說是要拿來紀念也許可以,但是作為一個打著去中心化寫作名號的平台,發行的 NFT 卻只是拿來紀念?如果只停留在紀念的份上,是否會讓人覺得觀感不佳,因為 NFT 的發行,非常多的 Youtuber 、藝人開始發行自己的 NFT ,但多半只停留在販售,也因此有了「割韭菜」一說。

因此官方發行了 Traveloggers NFT ,但是目前似乎沒有太大的作用對吧!?那麼是否會讓人感覺,官方急著在賣自己的 NFT ,但根本沒什麼用,是不是只是想賺錢,等著「割韭菜」?即便這不是 Matters 的問題,而是那些不把 NFT 當 NFT 看的人的問題,但刻板印象的引響就是那麼深遠。

這裡我想補充,價值是人賦予的,如果這些 NFT 的價值只體現在金錢上,那不叫 NFT ,不過是一般的虛擬貨幣而已。甚至有些時候一般的虛擬貨幣還有非金錢的價值呢。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micro-sdhc-844124/


因此我認為 Matters 不能只停在紀念的份上,可以有但不要多。最主要的還是要將 NFT 做出更多應用,將「非同質化貨幣」這個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

不過講了那麼多,也許 Matters 是有規劃的,只是還未完成。這裡就要說到 Matters 致命的問題:「人手不夠。


這個我實在深有感受。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在去年申請圍爐的時候,等了很久完全無回聲。而在我今年一月申請時,不到兩天就通過了(笑)。那個時候沒有人回覆,我想就與 Matters 正在處理 NFT 有關。不過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或純粹漏看了。

因此我覺得 Matters 貌似人手很不足,不過我也看到了 Matters 有在徵工程師,這完全不是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只能期待 Matters 在人手不夠的問題能有改善。




📢 舊的問題先解決,才是開發新產品的時候!

首先,今天我針對討論的是 Matters 而非 LikeCoin 這點是需要釐清的,這兩間是不同的公司喔。不過 Matters 與 LikeCoin 的關係可以說是密不可分,如同魚和水的關係一般。而今天講的這些問題卻只針對了 Matters 可想而知不會那麼全面,而且也全部是我個人的意見。

一到五的建議著重在使用上,雖然說也許影響不會那麼大,但也不能說不用在忽。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探討到 Matters 的未來,例如我就會在思考:「這是一個很先進的寫作平台嗎?適合我嗎?會打造一個怎麼樣的創作空間?

不管怎麼說,雖然我提出了這些問題與建議,但我也還是待在這個平台上,甚至最近要開爐了。因此現階段我會繼續待在這,感謝 Matters 帶給我的體驗。



來到文章的尾聲,我還是要再次聲明,這不是什麼客訴,我也沒有付出什麼給 Matters ,因此我沒有那麼重要,這些純屬我個人的想法,除非多數人對這些問題有感,甚至覺得不改不行,不然 Matters 沒有任何義務要來服務我。

最後,不是不能發行各種新產品,但如果你們的人手就是不夠,舊的問題還沒被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用戶當然被搞得團團轉。

這句話我自己是深有體悟,因為我就是那個上個活動還沒結案,就接著辦下個活動的人(笑),不過我只需要負責好活動即可, Matters 要負責的是全平台六萬多人的事。


圖片來源:Opensea https://opensea.io/assets/0x8515ba8ef2cf2f2ba44b26ff20337d7a2bc5e6d8/423


最後來分享一下我的 Traveloggers NFT 吧!我知道她很可愛,但她目前還沒有作用,只是花瓶。真希望有天能有除了觀賞以外的作用。

在《每次發布文章都是場災難,重新定義身為我這位「作者」》這篇文章中,我說過我要開圍爐了,而關於 NFT 的應用,我就打算身先士卒,將它應用在圍爐內。因此各位敬請期待,別錯過優惠了。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