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NFT 和 RWA
談對 NFT 的印象,很多人會想到 2021 年的盛況。那時候,NFT 被視為牛市的爆點,聲勢浩大到幾乎無人不談。可是一轉眼到 2025 年,市場氛圍已經完全不同。從市值數字看,NFT 藝術在 2021 年規模高達 29 億美元,如今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卻只剩下 2,380 萬,雖然今年還沒結束,但這樣的急速滑落,也讓人不禁懷疑 — NFT 是否已經「不行了」?
為何 2021 年 NFT 能爆紅?
回顧 21 年, 3 月 11 日,Christie’s 拍出 Beeple 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成交價高達 6,934 萬美元,直接被視為數位藝術的分水嶺。隨後,DappRadar 報告顯示全年 NFT 交易額突破 230 億美元,明星效應、PFP 熱潮、Play-to-Earn 遊戲輪番推波助瀾。到 2022 年 1 月,NFT 單月交易量甚至衝上 61 億美元,把前一波狂熱延續到牛市尾聲。
為何到了 2025 年,大家說「NFT 不行了」?
來到這一輪週期,市場風向已經明顯改變。彭博社在報導裡用「數位猴子退潮、迷因幣接棒」來形容當前情況:2025 年第二季,NFT 的總交易量季減 45%,雖然交易筆數增加了 78%,但平均價格卻大幅下滑,顯示市場的投機資金正快速流向迷因幣等新標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評論指出:NFT 的「價格神話」已經走到盡頭,市場逐漸認清,能夠留下來的不是炒作,而是「可程式化所有權」的技術價值。換句話說,NFT 讓人看到任何資產都能被數位化、上鏈並被交易的可能性;而這套邏輯,如今正在 RWA(實世界資產代幣化)領域延續與擴張。
RWA 為何蓬勃?
NFT 開啟了「鏈上所有權」的可能性,但真正的應用在於 RWA:
剛需:有現金流、低波動
RWA 把美元貨幣市場基金、國庫券、私人信貸等搬上鏈,能提供穩定收益和淨值,天然對沖加密市場的高波動。到 2025 年 6 月,RWA 市場規模估計約 240 億美元,依不同口徑,目前依舊維持在十多億到數十億美元的量級。頭部機構示範效應
BlackRock 的 BUIDL 基金(以國庫券/回購為底)AUM 已約 22 億美元;富蘭克林的 FOBXX(BENJI token)在 2025 年 8 月資產約 7.45 億美元;Ondo 的 USDY 市值也有 6.9 億美元。這些合規、可審計、托管清晰的產品,正成為傳統與加密機構的結算和抵押工具。監管與基礎設施加速落地
新加坡 MAS 的 Project Guardian 不斷擴容,涵蓋基金、外匯、證券等場景,並且實測 SWIFT 通道的代幣化基金申贖。J.P. Morgan、渣打、UBS 等參與者讓更多機構敢於嘗試。與 DeFi 結合
鏈上國庫券或基金可以用來做抵押品、流動性池,或 T+0 結算資產,把「穩定收益」引入 24/7 的加密市場,這是功能性需求,而不是收藏偏好。宏觀利率環境加持
在高利率環境下,鏈上 T-bill/MMF 的年化收益遠高於 2020–2021 年。當「有息資產」可以被智能合約組合使用,需求自然就外溢。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台灣央行、金管會以及多家傳統金融業者的合作下,成立了 「RWA 代幣化小組」。這個小組不僅象徵監管單位開始思考資產上鏈的可能性,也顯示台灣金融業者對新興技術的積極態度。雖然目前仍在探索階段,但這代表台灣已經不再只是旁觀,而是開始參與到全球 RWA 實驗的一部分。
總結
NFT 的退潮,凸顯它過於依賴供需熱潮與投機情緒的脆弱性;而 RWA 的興起,則是因為它把「可驗證的現金流」和「可組合的結算層」搬上鏈,同時正好契合當前的機構資產上鏈趨勢以及監管友好政策。市場的焦點正在從炒作轉移到應用,我想這絕對是加密貨幣投資者樂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