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冲突看全球化的收缩
全球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特别是指经济和贸易联系,包括资本、技术、人员和商品在全球跨国流动。一般用同年全球贸易量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来量化。

1、全球化的扩张和收缩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可以说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自此之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国际间的贸易量不断增长,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减少了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导致国际贸易量下降。这算是第一波全球化。
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降低了国际贸易量。1945年二战结束时,国际贸易仅占全球GDP的5%。而在1914年一战爆发前,这一数字为14%。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逐步恢复与增长,到1989年全球贸易总额占全球GDP的14%。这算是第二波全球化。
但这两波全球化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缺乏广度与深度。第一波全球化主要依托于西方国家在海外建立的殖民体系。国家间的贸易主要发生在宗主国和各殖民国家之间。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一波全球化随之结束。第二波全球化则是在冷战背景下推进的,主要局限于西方国家内部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
而随着冷战结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苏联解体和东欧转向民主化,则开启了第三次全球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首先是国际经济和贸易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每个国家都具有与世界上其它所有国家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实际情况也具有广泛性,而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例如目前中国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有经贸往来,占全球近200个国家的四分之三;而美国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经贸往来。欧盟、日本和英国也与许多国家保持有经贸往来。其次是国际分工高度发达,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分布在不同国家,充分发挥各自国家的比较优势。比过去最终产品的零部件基本上在同一国家生产的深度和紧密度大大增加。国际间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不断增长。另外,除了货物贸易持续增长外,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第三是世界性贸易组织、区域性贸易组织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多种多样,为各国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和便利。第三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建立和便利化,物流的发达和成本降低,大大促进了国际经贸的增长。第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大大提升。众多跨境电商的崛起,加速国际贸易增长,增加了国际贸易货品的多样化,使得需求量非常小的商品的国际贸易也有利可图。
体现在贸易量上,据AI估算,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例由14%增长到了25%。到2008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例达到51.3%。之后2009至2017年间,受金融危机、油价波动、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占GDP的比例在40%-50%间波动。2018年世界银行开始用新口径核定全球GDP。以新的口径,2018年全球贸易量占GDP的比例为29.4%,当年中美爆发贸易战。2020年疫情爆发是暂时因素,导致全球贸易量占GDP的比例在疫情时下降和在疫情后反弹。从2022年开始,全球贸易量占GDP的比例开始出现下降,此一数值2021年为31%,2022年为30.8%,2023年为 30.2%,2024年为30%。但并不显著。
针对中美爆发贸易战可能导致的全球经济和贸易往来的减少,一些观点判定这一波全球化已经失败了。这有些过于夸大。我宁愿用全球化的收缩来描述这一现象。与收缩相反的趋势就是全球化的扩张。如果以全球化的扩张的收缩来观察,自地理大发现始,全球化已然经历了两次扩张,一次收缩,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殖民体系瓦解时期是收缩期。之前和之后是扩张期。如果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全球化走向收缩得到证实和继续的话,那就是又一次收缩。2025年特朗普上任以来,不仅对中国,还对其它诸多国家都发起了关税战。不论美国最终与其它国家达成什么样的贸易协定,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总趋势很大可能会朝向以价值观和共同规则为基础的区域化方向收缩。而用全球贸易量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可能不能准确描述全球化的程度,因为区域国家间贸易量的大幅增长可能抵销不同区域间贸易量的减少,以至于全球贸易量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仍然保持增长,但全球化的广度实际上已然下降了,国际投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分布也没有以前广泛了。
那为何全球化会从扩张转为收缩呢?本文试图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解释全球化收缩的内在原因。
2、全球化扩张的动力 — 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追求和创造更多的财富是资本的本质。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认为追求利润或剩余价值是资本本性。只是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追求利润是理性和符合道德;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追求利润是不道德的,体现了对劳工的剥削。
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禀赋不同,还有物流成本所导致的销售成本差异,使得投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本,经济落后的国家的人力成本更低和缺乏相应的技术,发达国家的资本投入到不发达国家雇佣当地劳工去开发矿藏、建立工厂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如果加上东道国政府为发展经济愿意引进外资,给予土地出让和税收的优惠政策,那资本获利的程度就更高了。生产出来的商品,要么就在当地销售,要么销往国际市场。
以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港资、台资、日资和欧美资本进入中国开办合资或独资企业,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获取到比在本国或本地区投资更高的利润。据AI估算,1978年至2023年底,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超过 3.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万亿元)。2023年,全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 110万家,投资领域涵盖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2023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约 1.1万亿元人民币(约1630亿美元),虽受全球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比去年有所下降,但规模仍居全球前列。2011–2020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累计利润约 1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1.5万亿)。若考虑非工业领域(如服务业)及早期数据,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累计利润可能超过 3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5万亿美元)。
3、全球化的扩张缩小了不同文明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于1996年出版了《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书中他预测“文明冲突将是未来冲突的主导模式”。他的主要理由是文明或文化差异是不易改变的,而随着全球化的扩张,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他将世界上的文明分为九种类型,分别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和佛教文明。其中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为三大主要文明。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也可称之为儒家文明。主要集中于中国。中国是儒家文明的发源地和主体。还包括朝鲜、韩国和越南;西方文明则以基督教为基础,主要包括西欧和美国;伊斯兰文明即以伊斯兰教为基础,包括所有的穆斯林国家。其它文明或者规模较小,或者与这三大文明的性质比较接近。
全球化过程主要由西方文明国家推动。追求自由和个人权利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这使得西方人具有探索人生和自然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对私有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滋生出获取和创造财富的强劲动力。西方文明逐步从一部分人享有自由扩展到多数人和所有人都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建立起了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第二次大战之前,英国是西方文明中的领先者,通过工业革命、建立海外殖民地和对外贸易,将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输出到海外殖民地。二战结束后,美国替代英国成为西方文明中的领先者。现今人类的众多人文和科技成果都来出自于西方文明。因而西方文明在科技水平、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方面大大超过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而儒家文明则奉行“分亲疏,别贵贱”的价值观,认为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过去是“忠”、“孝”,“节”三纲;现在是爱国爱党忠于领袖。伊斯兰文明则要求个人服从宗教长老,非常地保守和封闭,男女严重不平等。这两个文明都压制个性,缺乏创造力,只有在有外部技术输入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技术进步。
其它文明对西方推动的全球化或者接纳或者抗拒,与其政权的稳定性有关。例如在清朝末期,中西文明的初次上规模接触和碰撞时,中国不愿意打开国门,抵制西方来开展贸易。但后来被迫打开国门后,转而积极地接纳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到1949年中共建政后,又开始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才主动打开国门,引进外资,融入全球化过程。特别是在2001年12月加入WTO后,全球化的程度更广泛和深入了。
显然,西方国家资本创造财富,追求利润的全球化过程,促进了技术向其它文明的扩散,提高了其它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了不同文明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还是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为例,在中国的全球化过程中,外资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直接贡献体现为交纳的税收和支付的劳动报酬。AI估算,2005–2020年,外资企业累计缴纳税收约 1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1.2万亿),占全国税收比重约20%。自1980年至2023年,外资企业累计纳税总额或接近 3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4万亿美元)。截至2023年,外资企业直接吸纳就业超 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约10%。按人均年工资6万 — 8万元估算,2010–2023年外资企业支付劳动报酬约 25万亿 — 35万亿元人民币。保守估算,改革开放至2023年底,外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利润、税收和劳动报酬合计约 85万亿 — 100万亿元人民币(约12万亿 — 15万亿美元)。这一规模接近中国2023年全年GDP(126万亿元)的70% — 80%。
外资进入中国的间接贡献则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这为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建立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提供了必不可缺和至关重要的支持。这更为重要。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GDP为149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GDP的6%。人均GDP仅为156美元,居于世界末尾,进出口总额仅占GDP的9.7%;到了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止2023年底,中国的GDP增至17.7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占美国同年GDP的64%。人均GDP为1.26万美元,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GDP的37.6%。四十多年时间内,中国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GDP总量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西方国家。
中东伊斯兰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然而却是通过西方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才得以开采出这些石油资源,从而使得中东伊斯兰国家获得经济增长,变得富裕。缩小了他们与西方国家经济总量的差距,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上甚至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
4、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加剧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不同文明的冲突一直存在。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国家在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开展海外贸易时,与其它文明国家的冲突主要就是文明的冲突。价值观、政治和社会制度大不相同。当西方国家想让其它文明国家按照他们的规则行事时,受到其它文明国家的抵制和反抗。
在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时,世界上的主要冲突表现为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西方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引发。但在西方国家对其它文明的殖民过程中,殖民地国家缩小了与宗主国之间的经济、军事差距。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殖民地国家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一方面是战争导致宗主国国力衰退,另一方面殖民地国家的实力增长。因而,文明的冲突成为主要冲突。文明的冲突以民族主义的形式和诉求表现出来,采用法西斯或共产主义的专制体制,各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获得独立,或如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国家获得完全的独立。殖民地独立的另一方面,就表现为全球化的收缩。
然而,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而其它文明国家失去了西方国家的技术等方面的输入,两者之间又拉大了差距。这种差距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让文明的冲突居于次要地位。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让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地位,有安全感。而其它文明国家为了获得西方的技术输入也愿意暂时委曲求全,“韬光养晦”。于是,在资本的逐利性驱动下,又开启了新一波全球化的扩张。这一波全球化,与殖民时期不同。西方国家并不寻求对贸易投资国家的控制权。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对经济的发展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和投资是成本更低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另一方面。其它文明国家也具备了建立秩序的能力,虽然是专制秩序,但也使得国际贸易和投资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不需要如过去那样需要西方国家在当地建立秩序来保障在他们在当地的投资和贸易利益。因而,西方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从争夺对领土的控制权以获取自然资源过渡到通过国际经贸和技术转让来获取利润和财富。
中国在毛时代为了排斥西方国家的干预和影响,重新闭关锁国。这实际上就是文化冲突的表现。经济与军事能力刚好能拒西方文明于国门之外。但却导致经济技术停滞不前,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毛去世后,在国民经济趋于崩溃的状况下,中共为了挽救其统治,才不得不搞改革开放,接受和迎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球化。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GDP排名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成为这一波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经济、技术和军事上,大大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但另一方面,中国并没有接受西方国家所信奉的价值观和自由民主制度。价值的转变大大滞后于技术的扩散。中共虽然号称以马列主义为宗旨,其实本质上还是以儒家的等级特权和亲疏有别来构建制度、处理人际关系和建立社会秩序。但父权和夫权被弱化,转移给了国家权力。马列主义对中共最大的作用在于引进了党组织这一新的组织形态,由“家天下”转为了“党天下”。国家主权由皇族所有转为了“党族”所有。马列主义只是儒家文明演变的工具。在马列主义的教义破产后,党组织仍然顽固地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系统之中。中共在宣传上一方面仍然不放弃已经没有人相信的马列教义,以维护共产革命和其统治来源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增强文化传统的宣贯,宣称“文化自信”。而这些价值和相应的制度与西方文明根本上冲突。
美国等西方国家欢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可以从中国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来促进中国向民主化方向转化。但事与愿为,中国这么大的体量,很难完成文明的转型。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破坏现有国际秩序,向外输出儒家文明,企图重建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一带一路”就是过去朝贡体系的翻版,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在于控制他国;用收刮来的民脂民膏赏赐外邦,慷国家之慨。诱使他国将中国奉为天朝上国。这必然加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
总之,中国这个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文明,当其经济、技术和军事实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缩小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冲突。西方国家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冲突总体上也是如此。
5、文明冲突的加剧导致全球化的收缩
总的说来,全球化的扩张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技术和军事实力差距不断缩小;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经济、技术和军事上的实力可以相抗衡,西方国家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从而使得文明之间的冲突上升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冲突。其它两个文明对西方文明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因而,西方国家从安全层面考虑,就会从全球化的扩张转向收缩。减少对这两个文明的技术扩散,禁止合规地或不合规的技术转让;减少与其它国家的经贸往来。但并不是完全中断与其它文明的经贸往来。这正是特朗普出现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经贸政策和技术封锁政策。通过加征高关税减少对中国产品和供应链的依赖,并禁止向中国转让高端技术和军用技术。这一趋势将不可逆转,直到再次拉大与其它文明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差距,其它文明不再对西方国家构成较大威胁之后,才可能再度推进全球化的扩张。
因而,全球化的扩张和收缩具有周期性。西方国家向其它文明开拓殖民地,可以视为全球化的扩张阶段,而殖民地的瓦解则是全球化的收缩阶段;二战结束,冷战开始后,全球化又缓慢扩张。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则快速扩张;直至现今又开始收缩。这一次全球化的收缩,无法预知会持续多久,目前看来,至少会持续二十年。
而文明的冲突会长期存在。全球约有21个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徒总数大约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33%。而儒家文明的主体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全球穆斯林国家则有50多个,穆斯林教徒有16亿之多。后两者的体量也非常大。西方文明很难融合后二者,历史的终结尚不可预见。也许到人类消亡,都无法融合。全球化的周期性扩张与收缩会一直持续下去。
2025年7月23日完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