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照相馆》到江油事件:电影里的“侵略者”,为何在江油重现

2025年8月3日,江油市爆出一起校园霸凌事件。起因是一名女生的母亲是聋哑人,因此她在学校长期遭受歧视。即便她并未有任何过错,仍有不少人以此为由欺负她,致使她精神状况每况愈下。7月22日,她被几名霸凌者以聊天为名骗出至一处烂尾楼处时,被要求脱衣羞辱并遭到殴打,施暴者还将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布在网上。事后,受害者的母亲在看到视频后当场昏厥,被紧急送医;而受害者的父亲则连日奔走,前往派出所报案,却屡屡被敷衍打发。无奈之下,这对父母只能跪倒在领导脚下,用近乎乞求的方式为女儿讨公道。
事后当地政府轻描淡写的处理和对霸凌者从轻处罚的态度,这些敷衍的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了当地市民的强烈愤怒。大量市民自发的前往市政府声援受害者家属,要求严惩施暴者。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回应,而是防暴警察的暴力镇压。大量特警列队冲向人群,那些平日里高喊“为人民服务”的警察挥舞着警棍,将唱着国歌、喊着口号的市民驱散、殴打,甚至出动了军用干扰车进行网络屏蔽。整个场景,俨然如临大敌。
而当这场镇压在网络上被直播后,愤怒的网友将出警镇压者比喻为《南京照相馆》中暴虐残忍的日本兵,而不是“人民的警察”。这场“角色反转”的舆论风暴,迅速将体制宣传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中共长期构建的民族主义叙事体系,在这场冲突中遭遇了正当性危机——群众不再买账,反而用它来反击它的制造者。
《南京照相馆》作为近年来的主旋律代表,延续了中共一贯的历史叙事逻辑:再现民族屈辱,渲染敌我情绪,通过强化“外敌暴行”激发人民的仇恨与团结,将“记住历史”与“忠于体制”绑定。在这种话语体系下,国家、民族与政权高度捆绑:爱国即是爱党,记忆即是忠诚。“我们不能再被欺负”的民族共识,成为维稳和内控手段的合法化外衣。
因此,《南京照相馆》不仅是电影,更是一场信息战的工具。它将“我们是受害者”“你必须牺牲”“集体高于个人”等观念渗透进观众情绪,并试图通过这些情绪维持对体制的认同。这种宣传的核心,是民族主义作为合法性修补的工具。
民族主义在体制合法性缺乏时尤其有效。它的运作逻辑包括制造“外部敌人”以掩盖内部矛盾,将“爱国”与“服从政权”画上等号,将一切反对视为“背叛民族”,并鼓励个体为“大局”牺牲。这使得体制可以把社会矛盾包装成“国家安全”问题,再借维稳之名压制一切异议。
但这一整套机制依赖一个关键的前提:政权自身必须比“敌人”更有道德,才能维持话语权。一旦政权的行为被群众认定为“比敌人更残暴”,整个民族主义机器就会发生错位。
江油事件正是这种错位的爆发点。群众并没有越界。他们只是用体制赋予他们的语言来表达最基本的正义诉求:唱国歌、喊口号、重复“为人民服务”,希望唤起制度的良知。他们不是革命者,而是这个国家的爱国者;不是暴徒,而是面对不公勇于抗争的公民。
可他们遭到的,却是国家机器的暴力回应。盾牌、警棍、抓捕、秋后算账,全都对准了这些手无寸铁。这种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南京照相馆》里那些肆意践踏中国人的日本兵——而这一次,施暴者却是自己的政府。
原本用于激发民族情绪的历史叙事,反过来成为现实暴力的对照镜。那种“象征反转”带来的情感冲击,撕裂了民族主义叙事赖以维持的道德架构:国家机器不再是民族的守护者,而成了镇压人民的工具;“爱国主义”不再是凝聚共识的旗帜,而变成了讽刺体制的语言资源;群众也不再把宣传当成动员,而是当成武器,去反制施暴者。
原本“国歌”曾是官方认同感的象征,如今成了民众表达诉求的象征性反抗手段,“唱国歌”却变成了违法抗议的形式,而“为人民服务”成了讽刺警察的口号。这些标语的意义被群众重新解构,民族主义的语言开始脱离控制,走向反噬。
更可怕的是,体制对此束手无策。它不能禁止群众唱国歌;不能否定“为人民服务”的正义性;不能正面回应“你比日军还像侵略者”的控诉。它只能以删帖、封号、噤声来回应,而这些反应本身,更加深了群众的愤怒与认知裂痕。
这种裂痕不是“宣传事故”,而是体制的道义崩塌。因为民族主义的根本不是仇恨,而是信任。但江油事件摧毁了这种信任。群众看到的,是同样的暴力、同样的冷漠、同样的羞辱。唯一的不同,是这次的施暴者更近、更熟悉,更无法逃避。他们开始质疑:你要我记住历史,是为了不让它重演,还是为了让我安于接受它的重复?
当这个问题浮现,民族主义叙事就不再具有动员能力,而变成了被质疑、被反击的对象。这才是江油事件的真正爆炸点:群众开始用体制教给他们的语言,来审判体制本身。
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结构性危机的显现。中共宣传系统多年来积累的语言与象征资源,正被人民逐步“收回”,并转化为评判体制合法性的武器。而这场象征之战的失败,远比一时的抗议更具根本性。
未来若体制仍拒绝反思、仍用暴力回应忠诚者的呼声,类似江油的事件将不断重演。到那时,即使拍出一千部《南京照相馆》,也掩盖不了群众心中的一句认知:
你教我不忘历史,可你做的,就是历史。
我以网友的一句评论作为本文结尾——
“世上若无出头鸟,皆为笼中待宰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