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類學系的點滴

南灣水巷生
·
·
IPFS
·

年輕時,人生總覺虛無縹緲,找不到能喚起激情的目標。那時亟欲知道人生意義何在,覺得唯一的熱忱即問出個所以然來。

最初填升學志願,我就放了母校的人類學系。做中學生時參觀過,聽過導賞,莫名覺得有趣,且見系內環境不錯。後來受邀面試。當時我想表現自己,令面試官感受到我的熱忱,就稱自己想來尋得人生的意義。當年的系主任大概覺得遇到了怪胎,結果也沒錄取,就此緣慳一面。

後來考進了同校的哲學系。出於興趣,甫進校門便選修人類學系一門課,單聽標題就很吸引的「魔法、神話與超自然」。豈料直至期末,幾乎都聽不懂。考試前囫圇吞棗,捱夜望住吐露港與遠山,生吞死背一本勉強相關的教科書,最終奪得大學生涯最低評分。我只依稀記得教授很愛比手勢,強調部落風俗並非迷信。

轉瞬多年,早已不再執着於叩問人生的意義。前幾年我短暫回歸母校,難得遇到人類學家麥高登教授開班講人生的意義,即慕名旁聽。麥高登斐聲四海,歸功於其成名著《重慶大廈》,借田野考察展示香港的族群多樣及貧富差距。旁聽之餘,也借了他寫的書來翻閱,包括較貼題的《人生為何值得過?》一冊。書中探討何謂幸福,研究方法即訪問不同的美國人和日本人如何想象幸福。如此累積一堆故事,加以整理及總結。他上堂風格也貎似差不多,就不斷叫台下學生分享個人意見,講講自己如何看待家庭、死亡、宗教等人生課題,十分民主,十分開放。

我卻逐漸感到得着不多,心底明白那並非最適合我的求知路數。我讀哲學出身,自問求知路數老派。若要回答人生種種大哉問,傾向更多參考古往今來的名家經典。話雖如此,略識其人其事後,會慶幸香港能得一位如此熱愛本地的學者。也暗暗慨嘆他的研究果然只有他能做,別人輕易複製不了。如他的成就離不開他與重慶大廈多年以來汲汲經營的羈絆,這份羈絆別人就取代不了。而且做他的研究很考驗個體氣性匹配與否,而我自知不能勝任周旋於人叢間的工作。

聽聞他會躍上任意一架巴士,隨便挑一站下車,信步漫遊,都總能發掘新奇的異景。多少本地人成長於斯,卻未曾欣賞過他所見到的香港。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南灣水巷生哲學博士生,專長為意識哲學。有鑒追求靈性生活的香港人愈來愈多,惜坊間謬說流行,學院又鮮予重視,誠覺一憾。遂立志融會靈性與知性,助人探索精神世界之各處幽微。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聖海倫娜島上的拿破崙

玩街頭攝影的社會學家

他遭「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