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没说,我能说吗?——打工人的跨界思维笔记》
我是一名朝九晚五的普通打工人。
每天在满满的工作、反思、忙碌中前行。时不时,我会对一些事物心生不赞同:同事的工作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或是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习惯。
但现实是,职位的高低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让我最后还是选择把那些不赞同默默吞下。
我常常问自己:
“我是谁?我有什么权利去纠正别人?”
如果我说多了,同事可能觉得我“假厉害”,多管闲事;老板都没开口,凭什么轮到我?于是,我只能把这些声音收回到心里,化作自我反思。
我很清楚,我不是那种在某一件事情上钻研到极致的专家。相比“专注一项”,我更像是一个有探险精神的人——喜欢不断探索、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事物。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接触到“跨界业务思维”时,我很认同。它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成长,不一定意味着在单一赛道里越钻越深,它也可以是一种跨界的积累与融合。
什么是跨界业务思维?
跨界业务思维,并不是局限在单一领域里的思维框架,而是一种能够多角度地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资源和经验,并灵活应用到业务与工作中的能力。
它像是一种“借力打力”的方式:
我们不必事事精通,但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主动连接上下游。这样,当问题出现时,我们能联想到更多可能的解决方式,而不是被困在单一的做法里。
在职场上的运用
例如,当我和 IE 合作做 提升项目(enhancement project) 时,我借鉴了软件开发里的做法:
先推出一个基本版本,再通过不断优化来完善。这种 敏捷(Agile) 的思维,让项目更容易落地,也能快速收集反馈。
同时,我也参考了零售行业的“用户体验”思维,把它用到内部沟通中。沟通并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而是考虑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就像产品要关注客户体验一样。
此外,跨界思维也提醒我:不要只盯着自己团队的排程,而是要主动进行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优先级和限制,如果能结合起来思考,就更容易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方案。
最终,这种方式让每个部门都能逐步形成一种 Lean Mindset(精益思维)——减少浪费,提升效率,把资源用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我的体会
跨界思维不是要“什么都懂”,而是善于连接和迁移。
在职场中,它帮助我理解:
成长不只是往下挖深度,还包括往外延展广度。
或许我暂时还不能“纠正别人”,但我能用更开放的视角,去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有一天,当别人还在抱怨瓶颈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能跨界找到答案的人。
我正在练习跨界思维,也期待在 Matters 上和你们一起学习、交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