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u M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被稅吃掉的英國

Wu Ming
·
·

從前家父沒有銀包,身上只帶上一個K金造的銀紙夾,身份證及信用卡則放在一個真皮卡片套。把卡片套對摺合上,越扁身越好,他把這些都放在西裝內袋,兩手空空地上班或出外。


我跟爸爸不同,我是港女,年輕時有些購物狂,在香港工作的時候,最喜歡買手袋,買銀包,基本上各式各樣的皮具我也喜歡。單是銀包也有十個八個,為何要那麼多銀包呢? 因為要襯手袋顏色麻, 紅,橙,黃,綠,青,藍,紫,都七種色系了,還未計粉色,銀包又有長方型,又有小正方型,十個八個也不算過份吧。


在倫敦生活後,港女都「洗盡鉛華」 了,我的手袋及銀包全放在衣櫃裏。日常2 張Debit Card 隨身,把它們放入具RFID防盜功能的卡片套,然後用一個真皮銀紙夾,夾着三張£20現金。此個銀紙夾很簡單,沒有什麼設計,當年和朋友在香港逛本地市集時,看見此個貨品才HK$100 就支持一下,萬萬沒想到,我會在英國用上它。


更萬萬想不到的還有爸爸行過的路,原來自己不自覺地行上。由於倫敦的pickpocket非常「出名」 , 我通常把卡片套,銀紙夾,和家鎖匙都放在外套的內袋。手機帶個cheap 的Samsung A33 (賊都不吼) ,沒有牌子的斜孭手袋都是放紙巾,消毒酒精,筆,口罩等。每次出外時,摸一摸胸口的內袋位置,感覺到重要的東西都在就安心了,此下不經意的動作不屬於我的,但多麼的熟悉。


英國的商戶99% 接受debit card / credit card , 但我還是需要現金,因為去越南餐廳吃飯,通常會付現金,老板娘說信用卡的手續費佔了她幾個百分點,而且信用卡的收入要隔一個月才收到,現金對她來說周轉方便,當然稅務上也方便,此點大家盡在不言中。


從前未了解英國稅制及營商的艱辛,不明白為何中餐廳都偏向收現金,初時會戴有色眼鏡去判斷其行為。 在英3年, 我由偏見變為同情。 英國外食收費動不動也£15-£25,假如兩個人,兩碗麵,一個前菜,基本上也需£50。我家附近開了間尼泊爾餐廳,最近的讀書會聚會就在那裏,每人一個main, 共享數份starter, 一杯飲品,人均£35。


回想我在香港時,我和朋友去怡東酒店的Dickens Bar 吃個小食及一杯飲品,人均消費也HK$180。消費好像跟香港相差無幾。 區別就是在什麼地方吃和吃什麼,在英國倫敦4區的中餐廳,格局像香港茶餐廳般,吃碗麵,不包飲品£10,香港茶餐廳吃一碗麵,包飲品就大約HK$58-$60,兌換成英鎊也只是£5.8-£6。


當然,這𥚃是倫敦, 要比價錢及性價比的話,倫敦一定比越南,馬來西亞,中國, 波蘭,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貴。小紅書說香港很貴,說真的若然香港比倫敦,香港不貴,而就算香港貴,香港貴在租金,香港的高地價政策扯高租金及物業價值,因此也以租貴,樓貴,來填補低稅政策。在香港生活及做生意不容易的,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昨天表示香港零售數據連跌14個月,香港的租金是有下滑,不過租金下跌的幅度遠遠不及生意下跌的速度和幅度。


香港不是個別例子,倫敦也是跌的,英國零售聯盟發表的《2025年零售就業報告》指出,英國零售業面臨日益增加的稅收,成本和監管負擔,對僱主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 NI) 繳款的調整為業界帶來24億英鎊財務負擔,4月最低工資上漲又令商家的工資支出增加27億英鎊。自此僱用全職初級員工成本上升10.3%,兼職員工成本則增加13.5%。


難怪越南餐廳老闆娘由今年年中開始,一人分飾幾角,洗碗姐姐放假,她就去洗碗洗廁所。廚房拉腸粉員工放假,她就去拉腸粉,切雞絲。鋪面待應放假,她就做待應。 她說:「所以員工都有權放假,唯獨做老闆無得放假,還要不能病。」「在英國做老闆好慘架,假設£10,扣除一層又一層的稅後,只剩£3, 然後那£3 就是我和老闆(即是她老公/ 大廚) 的人工,每人只有£1.5。唉,我做rough sleeper (露宿者)化算些。」


英國是高稅社會,入賬的錢好像很多,實是有苦自己知。假設£60的消費,有20%屬於VAT (消費稅)(大約£10) ,餐廳收你£60,實際只袋£50。食材成本佔30% (大約£15) ,人工含NI佔32% (大約£16),其他營運開銷, 租金, 水電,保險, 設備等佔25% (大約£12.5)。 公司公司稅前利潤(EBT)£6.5,公司稅25%  £1.63, 稅後利潤是£4.88。含稅利潤率是8.1%,即是每 £1 銷售額,老闆淨賺約 £0.08~£0.10。


假若租金上升,人工上升,稅收上升,能源成本又上升等不明因素都會把利潤吃掉。如果生意下跌就更加雪上加霜了,所以大財團如 Pret,Nando’s,Wetherspoons, Costa等,早已壓到極致的供應鏈價,一杯咖啡豆成本幾乎壓到每杯 12–15p。另外人工或 NI 上升,最有效的減成本手段就是裁減人手。每節省 1 名員工,就等於每月省下 £2000–£2500 成本。在公司賬目來說,直接能讓利潤翻倍,裁員比優化品質,深耕細作的營運模式更快更直接。


大公司可以裁員,小公司就只可以自己捲自己,老闆自己下廚,洗廁所,採購,做水吧,實際每天工作14 小時,以省下來的工資作利潤。 那本難唸的經實在有口難言。


經濟是個相互依存的循環系統,不是零和遊戲。當不同營運者為了「救利潤」而集體裁員,看似個別企業在「止血」,但實際上是在抽乾整個經濟循環的血液。一個社會員工有穩定收入,自然消費多,企業銷售上升,企業擴張,然後再招聘。人多工作,稅收自然上升,政府再投資於公共支出,經濟滾輪才能越轉越快。


此個道理大家都懂,就連英國 OBR(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也懂,其研究指出每失去 £1 的工資收入,會導致約 £1.3–£1.6 的 GDP 減少。換句話說,一間公司裁掉10人,不只是10個人失業,而是整個社區消費鏈被削弱。英國不止殺了目前的營運者,企業家,更殺了很多未來的企業家。


英國從來也很短視,當年放棄香港是一個例子。把公營服務私有化是另一例子。用PFI (Private Financial Initiatives) 作國家的影子借貸,令國債高企又是另一例子。 例子10 隻手指數不盡,人家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英國則是:「江山敗了,敗在本性也不自知。」

£6.5 / 6隻餃子,算平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