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Art?|#2
我印象中在區塊鏈應用的課堂上,老師有提過「生成式藝術」(generative art)和「AI 藝術」(AI art)的區別,而後者包含在前者之中。我個人詮釋認為,後者更像是從資料庫中由 AI 進行學習、進而生成作品;前者則更像以程式作為媒介,以部分自主系統,摻入隨機性和演算法,進而將無限可能化為無窮變化的藝術內容。接下來我會進一步討論我對生成式藝術和 AI 藝術的想法,再接到我對「藝術」的理解,最後分享我認為生成式藝術/AI 藝術算不算一種藝術。
生成式藝術和 AI 藝術?
對我而言,「生成式藝術」和「AI 藝術」的差異之處在於,前者納入了程式的隨機性,後者則從資料庫中去提取與產出。或許是因為我對「程式」(program)本身完全不了解 —— 我不了解程式到底是什麼,程式含括的範圍到哪裡,程式能包含世界上的所有東西嗎? —— 所以我對「程式」本身有個浪漫的想像,我認為它可以開展很龐大的可能性,舉例而言,或許我能在調控程式碼之間,產出相對於人類理解而言接近於無限的可能。
所以我在想,這樣的程式碼,跟「資料庫」相比,後者很像有固定範圍的空間,它的可能性可能被企業或技術而侷限,所以我認為,「程式」似乎能展開出相較「資料庫」(Database)更多的可能性。如此,生成式藝術也似乎相對於 AI 藝術而言,對我而言更像一種自由的發揮(因其具有接近無限的可能性),而 AI 藝術更像從既有的圖像素材中進行複雜的拼湊(有限的可能性) —— 這也攸關著我對「藝術」的理解。
藝術早就沒有靈光
除了藝術中美與醜的爭論,可複製的作品算不算一種藝術也是十分經典的爭論問題。在像《甘貝爾湯罐頭》、小便斗那些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作品出來後,藝術的傳統定義就早已經被重新「解構」(Deconstruction),再接到了如此重視「概念」與流動性的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所提及之傳統藝術作品那種充滿膜拜儀式和靈光(aura)的特質,在機械複製時代、大量印刷技術的崛起下,或許已遺留在那些古典作品身上,而這昭示的僅是一種觀看藝術的方式的改變。從現在來看,技術帶來的衝擊未必是壞事 —— 其實我們也很難肯定班雅明當時對此是樂觀還是悲觀 —— 反而讓藝術作品在當代從實體或技法回歸重視「概念」本身。
所以,與其討論藝術在技術上是否能夠大量複製、是否能受人景仰或膜拜,我認為作品是否帶有想訴說的議題/話語、是否有想傳達的「概念」,更是當代藝術之所以為藝術所重視的要點,當代藝術更像一種概念的載體(雖然我認為也有點像扭曲成了買櫝還珠那樣的光景。)
「生成式藝術/AI 藝術」算藝術嗎
延續前述,就我們身處的時代的「當代藝術」而言,只要「生成式藝術」(包括 AI 藝術)在創作時帶有想傳遞的「概念」,在我的定義中就能算是藝術。當然,這也是放在當代藝術定義的脈絡下,或許何為藝術也僅是一種定義的問題。
在文章尾端,我想解釋一下前面討論到「生成式藝術」和「AI 藝術」在可能性上的區隔。我之所以認為兩者雖然具有不同的開展可能性,卻仍都能算是藝術,除了必須具備想傳遞的概念外,我認為這兩者在創造過程,其實和人類沒有太多區隔。有些人認為,藝術關乎「創意」,而創意只有人有。但創意究竟是什麼?如果創意是從萬物之間擦撞出全新的想法,那仍然類似於資料庫與程式碼那樣的進行模式,人類的創意如此也只是從看似多的事件與物體中,不斷進行拼湊而已,無限的可能性和有限的可能性,都同樣是藝術創造者藉媒介(藝術)在世界中去展開,傳遞概念。
所以,我認為在有傳遞出概念的情況下,「生成式藝術/AI 藝術」也算藝術,算是一種當代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