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
看了《進烤箱的好日子》,讓我又產生了一些思緒,完成七日書後確實有一些感慨的時候,但卻總沒動力提筆寫下,很多的情緒就讓他們流去被時間沖淡。
和Chris相處的每天都像最後一刻,我時時都想記錄下,深怕自己忘了什麼,也是我嘗試提筆寫字的起點之一。
紀錄又是什麼呢?紀錄的是當時的視角,但提筆紀錄、按下快門的那刻,故事也隨之進了墳墓,它們不會再回到過去,敘事也將隨著觀看的視角產生變化。
最近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不再有動力寫字?我想,可能是因為那種不配得感,以及一種無以名狀的存在焦慮。雖然我總會想起什麼,但那些訊號卻被「荒無」的噪聲干擾得失了真,只在記憶裡留下些模糊的痕跡。
我也知道那些最影響我最濃厚的情感,我不敢將它們放入墳墓的情感,只被我隨意的拋扔至抽屜,隨著時間,有東西掉入抽屜內了,我知道它在那,外人是看不見的,當我想努力搆搆手探尋,勉強只能用指尖輕輕碰觸邊緣的形狀,除非把桌子劈成兩半,否則可能永遠拿不出來了。
我記得那些情緒,隱約地記得。它們構成了當時的我——那個敏感又脆弱、純真而無知的自己。我現在已不再翻找那些秘密,只是讓它們隨著我的身體與時間流動,在夜裡偶爾出現。
閱讀李佳瑩的文字,給了我許多啟發,我想到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交織著現實世界與虛擬,近似真實的時空我想不要以窺視楚門世界的心態去觀看,只要單純享受觀看的體驗,享受作者平易近人輕盈地描述著那些沉重的故事。
現在最大的感受是——我們能活到今天,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資格出版一本回憶錄,去描繪那些屬於自己的——進烤箱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