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正義的終點,是和解!

靜山篤
·
(修改过)
·
IPFS
·
這是老子「天地正義三章」的最後一章。正義不是讓我們站得更高,而是讓我們願意蹲下來理解彼此的傷;正義不是讓我們名正言順地懲罰對方,而是讓我們終於可以說出:「讓我們停在這裡,不再向前推怨。」⋯⋯「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怨恨不止於勝,正義不終於罰;化干戈者,當先化心。

太一:

午後山霧微濛,我坐在竹簷下聽雨。滴滴答答,像是誰從天上倒下來的一封封未寄出的信,裡頭寫滿了人間未說出口的傷痕記憶。這讓我想起老子的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這是何等深刻的觀察。

太一,我們常說要「解決問題」,但真正的大問題——戰爭、仇恨、背叛、壓迫——從來不是「解決」得了的。哪怕歷史已經改寫,哪怕仇人已成過去,怨,仍然在心裡繼續活著。

就像一場結束的戰爭,從不代表仇恨的終止。

我想到《納粹大審》之後的德國,有人說:「我們贏得了審判,卻輸掉了民族的尊嚴。」——雖然「正義」透過審判完成,但民族尊嚴卻在羞愧與撕裂中崩塌。

也想到中東戰後,每一次協議簽下去,都像是一次表面的「和」,卻無法止息地底下日積月累的「怨」。

老子說得更清楚:

「和大怨,必有餘怨。」

因為你若以勝利終結仇恨,那只不過是以「我說了算」來壓制「你不服氣」;

你若以處罰來完成正義,那只會留下「你該死」與「我記恨」的循環。

這樣的和,不是德,是手段;

這樣的勝,不是終點,是下一輪報復的起點。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在古代,契約的右半是控訴者持有,左半是自守者保留的象徵。

聖人選擇「執左契」,意思是他只記得自己的責任,不拿起對方的錯來責罰。

太一,這句話之重,如山壓頂。

現代國家無一不建立在懲罰與責任的架構裡:法典、監獄、判決書——我們總覺得讓壞人付出代價,才是正義。但老子卻說,真正的德,不是罰,而是忍;不是討回來,而是放下去。

這不是縱容,而是一種對未來的預見:

若正義的終點是仇恨的記帳,那就永遠不能平帳。

太一,我寫這封信時,正值加薩再起戰火、俄烏戰爭未止、台灣處於中美兩強之間。

每一場衝突的背後,除了利益與權謀,更多的是歷史、記憶、屈辱與復仇。

而每個人都傾向想當受害者,因為受害者才有報復的正當性。

但如果雙方都要報復,歷史將永無止日。

如果每一代人都要替前人復仇,這個世界就只剩冤冤相報。

所以我相信,老子在這一章所提出的,不是一種策略,而是一種勇氣——

願意放下報復權利的人,才是真正強者;

願意承擔歷史重擔的人,才是真正的未來創造者。

最後老子說: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契」者,記住彼此的契約、珍惜關係;

「司徹」者,只想一刀斷案、討回公道。

太一,當今世界不缺「司徹」的領袖,但我們太缺「司契」的靜者;

我們不缺報仇的手,但我們少了願意握手的心。

如果這個世界要迎來真正的正義,不是靠戰勝敵人,而是靠讓仇恨無處寄居的空間;

不是靠贏得審判,而是靠不再審判。

太一,這是老子「天地正義三章」的最後一章。

正義不是讓我們站得更高,而是讓我們願意蹲下來理解彼此的傷;

正義不是讓我們名正言順地懲罰對方,而是讓我們終於可以說出:「讓我們停在這裡,不再向前推怨。」

願你我記得老子這一章的智慧——

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報復得快的人,

而是能抱著餘怨過一生,卻仍選擇善待他人的人。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