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了一小段關於企業捐贈發行貢獻幣的描述。「大企業若直接捐獻一定金額以上,資助貢獻幣發行。不但可抵稅,提升品牌形象,還能獲得政府高階標案優先資格競標等等。」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5
節奏文明的核心,是節奏治理。
節奏治理如同交響樂演奏,永遠獨奏,那是專制。齊頭式民主,缺乏主調,整首曲子失去重心,各個節奏彼此混亂,最終崩解難聽。最完美的演奏,是在多元節奏共鳴之間,仍有一條清晰的主旋律帶領,讓整體井然有序、穩定優美、生機流動。
這樣的節奏規律,不僅存在於音樂,也貫穿生命的本質。
當身體中原本不是主導的細胞試圖搶奪主導,這就是癌變!節奏失衡,最終死亡。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二分法。
不是只有對錯、黑白,也不是只有黑白之間的模糊灰階。而是一種多軌並進的生命節奏。
中國透過「太極」哲學領悟到這層意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動中求變、陰陽共生,太極本身就是一種節奏化的分層治理結構。台灣將「太極」結合西方民主思維後,再融合本土共浪精神,發展出多元節奏文明,多軌並進、持續調頻。這種新型中華文化,我稱之為「山海太極」。
(本文結合了先前多篇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如「語法概念」、「共浪、旋浪、太極浪、太極」、「節奏文明」等。若有興趣,可以瀏覽本人撰寫的舊文,推薦《節奏文明與浪感哲學選集》。)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共產主義過於理想化,違背人性。於是歐洲選擇折衷,以資本主義為主體,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為輔。
然而,當人民素質與社會責任未能同步提升時,單純的輔助政策往往淪為依賴與浪費。
美國走向另一條路,直接基於資本主義的概念上印鈔、發錢、刺激消費,結果是通膨失控、泡沫擴張,民眾繼續把錢投入股市炒作。
然而在節奏治理的觀點下,若政治體制能區分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什麼經濟就只能有一種市場形式?
三軌經濟
台灣,作為中西文明交界的實驗場,由此孕育出「三軌經濟模型」。
第一軌:資本自由市場!這層與現行經濟相同,是全球流動的自由市場經濟。台灣透過國際貿易競爭創造財富,這是三軌經濟的主調,帶領整體節奏不亂。
第二軌:貢獻值經濟!這層將「社會主義的福利概念貨幣化」,形成專屬國內流通的「社會貢獻貨幣系統」。資本賺錢繳稅,政府以稅收發行「貢獻幣」,完成財富再分配。大企業若直接捐獻一定金額以上,資助貢獻幣發行。不但可抵稅,提升品牌形象,還能獲得政府高階標案優先資格競標等等。
每個國家都有社會必要的公共產業,如公務員、清潔人員、軍人、警察、護理師、醫生、政府重點扶植產業、養老、育兒、基建等等。這些工作對國家至關重要,但是在一味追求利潤的資本市場邏輯中,容易面臨薪資扭曲、利潤不足、過度剝削,提供不了人才誘因。優秀人才往往爭相投入高利潤行業,而非維繫國家基礎的職業。偏偏以長期來說,資本自由市場的良好投資環境,又仰賴國家的穩定發展來持續。
於是,「貢獻值產業」誕生!它既是社會公平的修正機制,也是節奏經濟的第二顆心臟。
這些工作的薪水一部分是現金,一部分是領取政府發放的貢獻幣,透過政府的貢獻幣來彌補市場扭曲造成的低薪。貢獻幣與現金不同之處,在於只能在台灣島內使用,不可炒作、投資。轉移或贈與只限直系親屬,一切實名認證,數位追蹤。
貢獻幣在島內消費,和那些跟政府簽約合作的廠商使用,刺激內需經濟。某些日常生活用品當中,使用貢獻幣比現金優惠。政府總是優先保護貢獻幣不受國際物價波動,這是貢獻幣的價值所在,它擁有比現金更多的政府背書。即使它不像現金自由,國際流通受限,但因為相對穩定、優惠,反而台灣國內消費的貢獻幣GDP略高於現金交易,算是「具有政府信用的次級貨幣」。
對政府來說,貢獻幣等於多了一項政策工具,避免通膨、減少炒作、穩定內需。
直接發放現金,投機者操作空間大,容易加劇經濟槓桿的泡沫。發行貢獻幣,因其限制炒作、投資、國外不認可等用途,能有效降低引發通膨的副作用。在資本主義必然循環的蕭條時期,貢獻幣也是有效幫助民眾度過難關的工具,從這個角度切入,貢獻幣又像是一種「常態化的進階消費券」。
第三軌:基本生存物資!這層是「共產主義的義務化」。所有國民只要通過政府審核與基本救災訓練,即可定期領取政府發放的基本生存物資。兩年一申請,訓練更新,平時備而不用,災難時隨召出勤,形成一種「半義務役制度」。
政府根據人口與需求清冊掌握人力資源,會優先召集沒有任何工作的無業人士,其次是召集從事資本自由市場工作的人,貢獻值產業人員幾乎不會被召集,因為他們本來的工作大多已經是在處理維繫國家運作的必要事務。
基本生存物資完全不進入經濟循環,透過政府大量採購壓低價格,只管貨物的供需平衡,保障人人吃得飽,但想吃得好仍須靠個人努力。
政府剛開始沒有注意到,後來意外發現,激發了民間創業風氣。許多企圖心強的、有理想的,他們願意靠著免費粗飽,換取更多時間與精力,研究、自學、創新,也更敢冒險測試市場反應。
有些人比較極端,原本想從事某行業,科系不對幾乎不可能有機會轉職。但他們下定決心,主動向公司提議不需要薪水的實習學習,直到公司認可自己。台灣勞動部一度關切,擔心引發一連串的內捲血汗效應,結果證明,只有少數個案成立。
原因是,通常除非公司非常缺人,才會視其為低成本培養新人的方案。再來也不是那麼多人願意一直做白工。即使有公司刻意引導,藉此想無成本吸收新人做白工,名聲傳開後,自然也不會有人持續受騙。主要原因是,勞工不會沒有籌碼與公司談判,勞工能隨時選擇不幹,回家領政府的基本生存物資,另外找工作,這給了勞工最大的底氣抗衡黑心企業的剝削。
事後觀察,基本生存物資對於企業新人訓練、人才磨合、創業、自學、創新等等,都有顯著正面效益,它讓人們敢於「休眠、重生、再出發」。
台灣房價
台灣過去房價炒作高漲,在少子化後慢慢失去成長動力。話雖如此,都市圈的房價仍然屹立不搖。在台灣非營利團體與民意監督下,政府透過政策調整、租房正義、社會住宅與貢獻幣補助,多方協作,暫時性穩住居住權問題。
真正的家,不一定要擁有房子,而在於居住的節奏能否被安置。
房價問題因為牽扯資本自由市場流動,難以一刀切解決。
台灣未來面臨更急迫的問題是持續加劇的少子化。
三軌經濟與哲人政治
三軌經濟,如同一艘三層動力的船。
資本自由市場是主旋律的帆,帶領航向世界大海。
貢獻值產業為輔,龍骨穩住船身平衡。
基本生存物資為補,替航行持續添加燃料!
哲人政治,是這艘船的導航系統。
由「哲人層、AI、好資本家共同構成的智慧制衡體系」,對抗「壞資本勢力」,避免政治層貪腐。
政治層透過AI強化公開透明、清廉效率,反哺好資本家的利潤。
資本收益滲入三軌經濟,維持三軌生態循環,三軌經濟反過來再改善投資環境。
如此一來,一軌扣一軌,主次分明、節奏清晰,互為因果,形成良好生態系。
台灣透過節奏治理,有效與中國的動態治理、分層治理、雙管齊下、生態資本化等概念有效對接。成為新時代「山海太極的節奏文明樣本」,一個以節奏治理為核心的新型人類共治實驗。
在這樣的節奏中,資本主義不再是一場燃料注定耗盡的狂奔,而是一套能自我調頻的能量系統。它回收、轉換、再生,給每次蕭條崩壞托底,學會節奏呼吸調息,形成永續文明的動力。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