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孟子伪仁术1:《掩耳盗铃之仁:避恶型伪仁的典范》

弗语是
·

孟子有一句话,古今传颂:

“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君子不能看到杀生场面,不忍食其肉,故而应“远离屠宰之处”。

乍听起来,这是“仁心之言”。但深究一层,我们就会发现:孟子并非反对杀生,而是反对看到杀生;不是要废除暴力,而是要隔离暴力的“声光画面”。

这正是一种古老而险恶的道德伪装术:将恶拒于视听之外,以免扰乱内心的“仁义秩序”。

一、君子远庖厨?君子只是不想脏了眼

孟子不曾否定君子可以吃肉,他只是强调“看听不得杀生”。但问题是:你吃的肉,总是有人杀的。

你不想看听到,于是把屠夫藏到后厨,把杀戮藏在帷幕后,把哀嚎封入墙中。

你吃得干净,心安理得;屠戮流血,声声不闻。

你说这叫“仁”?这叫外包道德,干净吃恶。

二、君子避恶,是道德还是自私?

这种“远庖厨”的做派,本质不是仁慈,而是冷漠。

真仁者,理当正视杀戮,思考如何改善制度;孟子之仁,却是“只要我不看,恶就不存在”。

这就像你看到街头有人挨打,便转身离开,说:“我眼不见为净。”

再如现代的官员,不敢巡视监狱、不进矿坑、不问底层,只因“心太善”。

结果底层之恶愈加猖獗,君子却在宫室高谈“浩然之气”。

这种“君子不见恶”的逻辑,不是治理之术,而是伪善的自保策略。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式仁义。

三、君子避恶,恶人安心

最可怕的是——孟子的“君子之道”非但不能制恶,反而让恶更安心:官员不看酷刑,酷刑就可放心施行;士大夫不查饥民,赋税就可安心征收;君主不理屠场,杀伐就变成无声常态。

在这种体系下,恶被成功“沉默”,以换取君子阶层的“道德洁癖”。

结果是:恶没有减少,只是被转化成“他人责任”;而仁义变成了一种无痛参与的形式。

这不是君子,而是道德掮客。

四、孟子的险恶:替阶层构建道德舒适区

孟子常言“仁义”,可他从不要求君子下田、不要求君子亲政、不要求君子见血。

他所谓的“君子”,不屠不耕不兵不医,只讲几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口号,然后自称“圣人之徒”,教训天下。

这套逻辑,其实是为贵族阶层构建一种“不沾恶、不担责、不干活”却又“代表道德高地”的舒适生活结构。

这种人不是仁者,是伪圣;不是护国,是护身。

五、结语:孟子“仁”的真面目

“君子远庖厨”,是一种不闻不问却自诩高尚的仁;“将恶拒于视听之外”,是一种不治不理却享道德红利的君子之道;这不是大义,而是大谎。不是仁德,而是伪饰。

孟子的“仁”不要求终止恶,而是要求“不看见”恶,恶继续存在,甚至合法化。

所以我们要说: 孟子的“仁”,不是制恶的刀,而是盖恶的布;不是照亮人心的光,而是让人安心作恶的遮羞幕。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