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hengshe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生若如初见

shengsheng
·

我并不喜欢这个题目,像是高中作文会用的无病呻吟的句子。纳兰性德的词,本身带着一种缠绵之感,加上他自己本身的经历,总觉得有些伤春悲秋,郁郁寡欢。再加上,另一部剧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名字,改编自匪我思存的狗血民国故事。这个题,仿佛和民国时期挂上了勾。

可是一旦看进去了,发现我竟然能在多个人物的经历里面找的共情的点。二十世纪上半页那个探索前进的时代,风云变幻,各色人物,理念,政治主张纷纷登场,实在是精彩。联想到最近在看的讲欧洲同一时期的书,有点感慨自己生错了时代。可是,最近的种种新闻,多年以后回过头看,不知会不会也有不自知自己处在历史关键节点之感。

剧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男主人公们之间的同学情谊,串联起了当时主流的社会思潮。对女性的描写不免有男性凝视的成分,那一种对坚韧自强,又包容母性的女性精神的歌颂,虽然很合理,但也有很保守陈旧的部分。女主角在困境中生生不息,慢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她从来都是追随者,被欺辱者,哪怕最后和革命同志结合,依然是被动接受爱意,也是被动接受安排。她在被爱人,被领导需要的时候都能非常好的完成任务,她在面对“敌人”时也不卑不亢,可是如果能够给她更多的主动性,会更好。

结尾显得草草收场,非常仓促。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这部剧结束于“旧的”改良和革命的失败。他们那一代人就像“唤起秋风的落叶”,注定成为黎明前最黑暗那段时间里必要的牺牲。因为成功太难了,改变这个几千年的国家,让它现代化,确实非常难。可是,我觉得有必要让观众跟角色好好道别啊。女主得知爱人离世,倒下了,男主遭刺杀身亡。我们太习惯于在故事里画一个圆,结尾有收束,有定论,最好还有点希望。相比而言,男二的结尾反而显得更有铺垫。因此,我惋惜于很多角色仿佛都还有话要讲却没有讲完。

一向很喜欢这一类的历史题材,把重要的历史节点串在一起,但是讲述的是“旁支”的情节,小人物的视角。人生若如初见,编剧几次点题,聊的是青春热血,聊的是理想,也聊的是懵懂美好的情感。可是人生并不如初见,终究,事业失败了,初心丢失了,情感一地鸡毛。人生是不是就是一个腐坏变质的过程呢,这是不是编剧想讲而没有讲的话呢。出身,家庭,观念,现实,在种种限制之下,一路走来,眼里还能葆有初见时候的清澈吗?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