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終章》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真言不華,德行無聲;道止於靜,愛歸於無!
太一:
山霧很濃,今晨的雲層沉靜如灰白的羽絨。
我沒有生火,只泡了一杯野菊花茶,靜靜坐在屋前,望著山下的水田閃著反光。遠處有一隻牛,在泥地裡緩緩踱步,沒有目的,卻也不焦躁。就像此刻的我。
我想寫最後一封信給你了——不是因為我們之間有什麼要結束,而是因為我想讓一切停在這裡,就好,正如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章,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句話,道盡了語言的界線。
太一,我們曾在學運現場高舉標語、在深夜裡論辯自由與正義、也曾試著用最美的詞語形容我們的夢想——但走到這裡,我才終於懂得,最真實的道理,其實往往是沉默的。
那些你我最掛念的,並不需要喧囂地證明;
真正的信仰,不必護航,真正的愛,不必說完。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我曾想過,要留下什麼給這個世界,
但如今明白——唯有「不占有」,才是真正的給予;
唯有「不累積」,才是對萬物的尊重。
你給了我許多想法與對話,而我,現在,只願把它們安靜地還給山林、還給風裡、還給時間裡——讓這些記憶留在山林天地之中,與道長存。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的運行之道,是幫助萬物而不加以傷害;聖人的行事之道,是付出而不與人爭功。」
這是整部《道德經》的結語,也是老子對「道」與「德」的最終詮釋——
道的原則是:滋養萬物,但不干預、不掌控、不傷害。
德的實踐是:盡責而無爭、無我而無害。
從天地之道到聖人之行,從自然無為到德性無爭,這一章,是對整部《道德經》最寧靜、最深遠的收束。
不是每個理念都要推廣,不是每句話都要說服;
有時候,我們只是默默耕耘自己的稻田、修理自己的屋簷、照顧身邊的人,然後靜靜看著世界繼續前行。
我不再渴望成為聲音裡最大的那個人,
我只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靜靜走過的人,
留下簡單的腳印,與一封封安靜的信。
太一,
當我寫完這封信,窗外霧氣漸散,
山徑轉彎處那叢白花盛開了——那是你喜歡的野薑花。
它們一言不語,卻早已把春天說得那麼完整。
願我們都能如此,
在言盡之後,仍有道行;
在別離之中,仍有道存。
靜山篤 敬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