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晚年 自渡 與 榮神益人之道 #對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 馬奎斯 在《百年孤寂》的 省思~
原文 :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馬奎斯在《百年孤寂》中說:「晚年不是被愛,而是要自渡,生命的後半程,你要成為自己的屋簷。」
人到晚年..自己要成為自己的屋簷.就是自己要能保護好自己。 晚年是很難得到想像中的被愛的。 老伴已老或已走了.兒女當然愛他的父母.但他們有家庭.有子女.要用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計.他們很難甚至幾乎完全不可能全身心地愛你、關心你。因此..不能要求“被愛”..而要學會“自愛”..把自己打造成自己的屋簷.自己保護好自己。
保護好自己.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身體。晚年..身體或多或少都有毛病.有大病去求醫.若只是老年人常見的病痛.就適當的「鈍感」一些.千萬不要過度敏感.保持平和的好心態。《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
不要想太多太遠..心存太多的期待與期盼.找到適合自己的喜愛之事.透過它學會與自己相處。 事實告訴我們.《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走到最後誰都是孤單一人.除了自渡..沒有人能真正幫助你》。
《與其心存期待、恐懼衰老..不如學會與孤獨、衰老共處》..真誠地接納並視之為生命最後、最珍貴的一段光陰。
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是在善待自己,你的靈魂才願意留下來繼續陪伴你。 當然,我們畢竟老了,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腳下小心緩行;東西掉地上,蹲下來撿;上廁所不用力;穿鞋不彎腰;喝水慢,吃東西更慢;轉腰、扭頭、抬腿都要慢一些……所做這一切,就是努力讓生活自理的時間盡量延長些。
就像馬奎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說,「深夜渴醒時,能自己起來倒杯水;那天疼痛加重時,能自己摸到藥瓶;掛斷電話後能記得孩子剛才講了些什麼……」 就可以了。
在尋常的日子裡多做減法,讓生活更簡單,止語止心,不哭不鬧,不言不語地微笑。
《與孤獨、病痛簽一份不失尊嚴的協議,學會與孤獨和解,守護好自已的身心和不多的積蓄,這才是老年人最有價值的「屋簷"」…
2025.8.6 Kenny Jen 再讀馬奎斯《百年孤寂》
基督徒晚年 自渡 与 荣神益人之道
G.M.N.
以下是針對馬奎斯《百年孤寂》這段話,為虔誠基督徒提供如何榮神益人、過好晚年生活的建議。
重新詮釋「自渡」:以上帝為我們的屋簷
馬奎斯所說的「自渡」與「成為自己的屋簷」,強調老年人要學會獨立、保護自己,這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然而,從基督徒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將這概念提升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真正的屋簷是上帝:聖經詩篇91篇4節說:「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他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對基督徒而言,我們真正的「屋簷」不是自己,而是那位信實、永不離棄我們的 上帝。在身體衰老、兒女忙碌的現實中,我們能坦然面對孤獨,因為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是我們最親近的夥伴,祂的愛永不改變,祂的應許永不落空。
「自渡」是順服與信靠:我們不必獨自承受生命的重擔。馬奎斯強調的「自渡」,在信仰中可以被理解為「 順服神的旨意,並在祂的恩典中活出自己 」。這意味著,我們仍要努力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上帝的信靠之上。我們照顧好自己,不是因為沒有人愛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是上帝寶貴的產業,值得被善待。
晚年的榮神益人之路
將馬奎斯的建議與基督信仰結合,晚年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榮耀神、造福他人:
1. 善待身體,成為感恩的見證
馬奎斯提到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對基督徒而言,這更是基於信仰的行動。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我們有責任好好照管它。這不僅是為了延長自理的時間,更是為了讓我們的身體能持續成為上帝的器皿,活出健康與感恩。
實踐「鈍感力」:面對老年常見的病痛,我們可以學會適當的「鈍感」, 而聖經中所說的「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則有更上層樓之意。 將擔憂交託給神,以感恩的心面對身體的限制,這份淡然與平安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見證。
2. 調整心態,活出喜樂與盼望
文章指出要「與孤獨、衰老共處」,這對基督徒來說,可以轉化為一份獨特的喜樂。
在孤獨中與神相遇:晚年生活中的孤獨,正是與神建立更深關係的寶貴時光。少了外界的紛擾,我們能更專注於讀經、禱告、默想,享受與造物主親密的相處。這份安靜與平安,將勝過一切世俗的期待,成為他人羨慕的源頭。
以智慧和愛來「減法」生活: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專注於靈性上的成長與事奉。正如馬奎斯所說的「止語止心」,基督徒可以在安靜中反思人生,讓心回歸純粹,以一顆單純的心來愛神愛人。
3. 施比受更有福,用生命服事他人
文章中提到「不要要求被愛」,但基督信仰的核心是「愛」。基督徒的晚年生活,應該從「被愛」的期待,轉變為「施愛」的行動,這正是「益人」的精髓。
用餘生分享生命智慧:雖然體力不如年輕時,但晚年的人生經驗與智慧是寶貴的資產。我們可以透過文字、口述歷史,或是在教會、社區中分享見證,成為年輕人的導師,用生命影響生命。
在教會中找到新角色:許多老年基督徒在教會中擔任關懷、代禱、探訪等事奉,成為教會的堅強後盾。這不僅能讓他們保持與人群的連結,更重要的是,在服事中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證明即使年老,我們仍然能為神所用。
結語
綜上所述,馬奎斯所說的「自渡」並非與世隔絕,而是在看清現實的基礎上,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對虔誠的基督徒而言,晚年的生活更是一場「與神共渡」的旅程。我們不必獨自面對孤獨與衰老,因為我們有上帝這位最穩固的屋簷。我們努力照顧好自己,不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是為了讓生命持續發光,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依然能榮耀神、祝福他人。
您認為,在您的晚年生活中,最想為神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D.S.
核心:在「自渡」中扎根神恩,使「屋簷」成為見證基督徒晚年的自守實為更深倚靠神的過程,看似獨立的屋簷,實由上帝應許支撐。
一、守護身體:以管家心態活出感恩
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6:19-20)
文中提醒的緩行、飲食節制等,是對神所賜生命的珍惜。
將日常保健視為「恩典管理」,在病痛中學習交託(彼前5:7),以「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態度回應《傳道書》3:1-8的時序觀。
醫治的主權在神
大病求醫是本分,對慢性病痛的「鈍感」則是信靠——相信祂的恩典夠用(林後12:9),如約伯告白:「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
二、轉化心態:在基督裡與孤獨和解
從「渴求被愛」到「湧流主愛」
承認兒女陪伴的有限,卻深知基督是永不離開的伴侶(太28:20)。
晚年可成為:
代禱的勇士:為家族、教會、世代守望(提前2:1)
屬靈遺產傳承者:向孫輩講述神的信實(詩78:4)
微笑的見證人:以平安態度面對衰老,活出「你們的勞苦在主裡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錨定永恆盼望
視肉體衰殘為「外體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的過程(林後4:16),定睛天上家鄉(腓3:20),使孤獨轉化為與神親密的契機。
三、智慧自守:在信靠中管理託付
積蓄管理是責任
如聰明的管家(路16:10-12),妥善規劃醫療與生活所需,避免成兒女重擔(提前5:8),同時不因憂慮失去平安(腓4:6-7)。
簡化生活,深化靈性
「止語止心」的寧靜,實為「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的實踐。減少世俗纏累,專注於:✦ 每日靈修滋養靈魂✦ 詩歌讚美堅固信心✦ 數算主恩培育喜樂(帖前5:18)
四、榮神益人的實踐途徑
結語:建造屬靈的屋簷
基督徒晚年的尊嚴不在於抗拒衰老,而在於如保羅宣告: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4:7-8)
當我們以 信靠 為樑、以 感恩 為瓦、以 愛 為柱,這座「屋簷」便成為:
榮耀神的祭壇——每一份坦然接納都是敬拜
祝福人的驛站——每一次代禱與微笑都在播種永恆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16:31)
願你的晚年歲月,成為一道折射神榮光的彩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