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隨遇而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為何很多家庭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讀楊絳晚年力作《洗澡》有感

隨遇而安
·
·

近日讀楊絳晚年的力作《洗澡》,看到主人公姚宓的遭遇,不禁想起那句廣為流傳的話:"富不過三代。"

從文中描述可以看出,那個能供養眾多文人的文學社使用的是姚宓家的房子,圖書室的大部分藏書也來自姚宓家的捐贈。由此可見,姚宓家必然是個鐘鼎文人之家。雖然"談笑有鴻儒"的場景已無處考證,但從那些需要姚宓這位藏書擁有者花費大量時間製作目錄清單的善本和孤本中,可以窺見其藏書數量之豐。無疑,這必然是財富累積了幾代人之後才能擁有的文化盛宴。

如此家底豐厚的人家,又沒有複雜的家庭關係,成員只是父母和姚宓一個獨女的三口之家。然而,當父親忽然離世、母親同時中風之際,已經訂婚的未婚夫卻變相毀約。最終,姚宓不得不中斷學業,僅靠祖產與寡母相依為命,勉強度日,這個家庭也以沒落而告終。

破解"富不過三代"的深層原因

初聽"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時,我以為這不過是嫉妒心在作祟。但隨著年歲增長,見識的人和事漸多,確實親眼目睹了一些家庭從興盛走向衰落。細究起來,倒也未必都是子孫荒淫無度,有時是家庭跟不上社會大環境的變革,通俗地說就是"押錯了寶";有時是家庭內耗所致;有時就像《洗澡》中描寫的那樣,是家庭唯一後代的性格缺陷導致了最終的沒落。

姚宓性格的致命缺陷

就姚宓而言,她勤學能幹,但作為唯一能改變家庭困境的人,她的性格有一個很大的限制——清高。這個特質在家庭穩定時本不是問題,尤其當她只需守好家產、完成學業,然後透過家族聯姻繼續維持或提升現有生活水平時。但問題在於,當她的基石——家庭遭遇重大變故,需要她重振或維持原有家業時,這個性格就成了致命問題。

具體而言,姚宓因家庭變故而輟學,未婚夫變相毀約。就這兩件事來說,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其好壞,而要看她做這些事的目的:是打算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還是無奈之舉?如果是後者,在暫時的外界壓力緩解後,是否及時調整?

關於輟學

姚宓當時的情況確實困難:父親去世,與寡母艱難度日,甚至因怕外人覬覦家中僅剩的藏書而不得不盡快捐贈,這種毫無外力支持的環境下,她確實沒有經​​濟能力和精力繼續求學。但問題是,在父親安葬後、母親的中風病情穩定後,她是否努力恢復學業?畢竟,想要恢復或維持家業,讀書是一條康莊大道。顯然,她選擇了捐贈自家圖書館到文學社當圖書館員,因此失去了恢復學業的機會。

關於解除婚約

就她當時的情況而言,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決定。當然,可以看出她的未婚夫想趁著人之危,但簡單粗暴的拒絕並非明智之舉。為什麼姚宓的母親說她耽誤了女兒?難道她不知道準女婿想趁人之危佔便宜?我不相信。以姚宓母親後來能說出那些睿智話語來看,即使她沒看見這位準女婿的實際行為,也能想像得到。

那為什麼母親還這樣說呢?從姚宓後來的人生可以看出,父親在世時定下的這門當戶對的婚事,在這場變故後,姚宓家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到之前的水平。說得直白些,如果放棄了這個未婚夫,姚宓大機率短期內找不到同等層次的人結婚。所以在母親看來,無論付出多大代價,只要能維持住之前約定好的婚事,就能保住家庭不會繼續滑落的風險。但這需要姚宓付出額外的情緒成本,還需要自我調節因不斷降低容忍底線而產生的心理落差。可是,姚宓的清高讓她失去了這最後的機會,整個家庭就不可逆轉地沒落了。

結語:能屈能伸方能傳承

其實,"富不過三代"不是魔咒,更不是說子孫無才無德,而是看人在經歷了一代代向上變遷後,是否還能保持第一代創業家能屈能伸、審時度勢的能力。當然,這對在幾代順境中長大的人來說,確實是個悖論。所以很多家庭才會像骨牌一樣,一個輕輕的觸碰就終結了幾代人的努力。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堅持所謂的"原則",而在於在變化的環境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平衡點。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