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48: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前文寫了余英時先生在《九十年代》評論政治現實的往事。我翻閱舊雜誌,又想起了1990年10月在台北圓山飯店跟余先生會晤與談話的情形。那時候,儘管離大陸的六四才一年多,香港和西方世界對中共的態度,仍以抗議和制裁為主流,但台灣和南韓似乎就走另外的路,出現了大陸熱。
據《九十年代》取得的中共內部材料,自1987年台灣開放人民赴大陸以來,到1990年初,已經有約130萬人次的台灣人去大陸。而大陸批准赴台的人數是5000人,其中有180名中共黨員。中共內部材料指示各級幹部,要做好接待台胞工作,「政治上不強加於人」,「積極主動順乎自然地宣傳自己,做好工作」。中共雖然沒有說對台放棄武力,但鄧小平會見台灣訪客時就說:「大陸與台灣是一家人,不必打仗了,打仗對雙方都不好。」在統戰笑臉相迎下,台商固然紛紛前往大陸找商機,而民意代表、意見領袖也都以能夠與中共高幹交談為榮。
那一年,李登輝總統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並在成立會上說,世界潮流所趨,使身居鐵幕的人民,「對政治民主、經濟自由與社會開放的嚮往,已由祈求化為行動」,「中共絕沒有力量,長期抵抗此一潮流」,因此,「中國統一的契機已經展現」。
當然,後來發現由利益集團掌控的世界潮流並非如此,國統會也漸行漸遠漸無疾而終了。不過,當時確牽引起台灣一些人對大陸的幻想。國台辦副主任跟《中國時報》總編輯黃肇松說:「《人民日報》若可以在台灣發行台灣版,《中國時報》也不是不可以在大陸發行大陸版。」因這句模稜兩可的話,好些人就談論到大陸去辦報。也有人主張台灣的政黨應到大陸去發展組織,有人則主張台灣應透過農業技術團的合作去影響大陸,「促進共產體制的質變」……。
台灣投入不少金錢和人力支持北京辦亞運會,有中共官員對台灣訪客說:「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當然希望亞運會能夠在另一個中國的地方舉行。」於是台灣就有人認為中共已經講好支持台灣舉辦亞運了!
余先生說:「我不相信講這句話的人真有這麼強大的中國意識。共產黨沒有,你接受他這個說法也是騙自己的。海峽兩岸運動員一起聯歡,說什麼為中國人爭光。全是假話。不必聽,也不必看。」
他說,共產黨哪有這麼簡單?你以為你很聰明,「認為共產黨人就個人來說不比你聰明,但真正鬥起來你就知道,以共產黨的組織能力,以他們的厲害與技巧,你是鬥不過他們的」。
我得到余先生的同意,把我們的談話整理,刊在《九十年代》1990年12月號上。同一期,針對台灣人的「大陸熱」,作家柏楊也寫了篇文章說,「美國人跟台灣人比,美國人像白痴,台灣人妙計百出。但是台灣人跟大陸人比,台灣人就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他說的白痴和妙計百出,是指政治計算。美國人一切按規則辦事,實話實說,台灣人就較靈活。但跟大陸人比,大陸人用各種飾辭讓你相信他的鬼話。相信這些飾辭並以為可以改變共產黨的台灣人就像白痴。
余先生當時針對台灣的大陸熱,說香港人比較知道共產黨。他的一些香港商人朋友,有的還是人大、政協,都只是與共產黨口頭合作,事實上資本早就移到外國了。將來如果能混的話,就跟你混一混,不能混就遠走高飛。他的朋友對他說,「第二次傻瓜我是不會再當的了」。
香港人就其大多數來說,確實比台灣人更了解共產黨。因為大部分香港人是從大陸避秦而來的。柏楊在文章中說:「對中國的前途,都是距離越遠,所抱希望越大,也越樂觀;距大陸越近,就越失望、越悲觀。而留住在大陸的中國人,卻完全絕望。」
香港人從1980年香港前途問題浮現以來,拒共、抗共的思潮就一直蔓延。迫於無奈接受九七主權轉移,部分有條件的人就移民外國,或取得外籍身份再回到香港一邊工作一邊觀察形勢。走不了或不想走的,就從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極力要在香港本地建立可以制衡行政權力的民主體制。
是有傻瓜在中國每更換一個最高領導人時,就寄託一次新希望。但較多香港人會認同余先生1990年所說:「在共產黨的統治下,中國文化受到極嚴重的挫傷。歷史上即使秦始皇的暴政,也不能把整個社會改變,因為社會結構是動不了的。但共產黨把所有生機、一切社會組織都毀光了,只剩下一個組織,就是黨組織,從中央一直滲透到每一個鄉村,每一個人,都被控制。家族的、宗教的、文化的,一切民間組織都被毀掉,這樣的社會要恢復起來很困難。」
認識到中國的社會現實,香港人大多數不會對中共在九七後一段時間的忍住手不干預有幻想,不會對江澤民說的「井水不犯河水」有幻想。自六四以後,對中國民主化也沒有幻想。對一些民主派主張「促進中國民主而使香港可以有民主」,支持者越來越少。
至於後來香港年輕人奮起抗爭的堅強意志,倒是我那時想不到的。
      (原文發佈於2022年5月20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 「基本煩」和霎眼族
 - 與勞思光的交往
 -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 第一道晨光
 -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 內幕之外
 -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 我的愧疚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 與黃永玉的交往
 - 真有「九二共識」嗎?
 - 俄羅斯歷險記
 - 一個預言,一首輓歌
 - 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
 - 共產黨不會再有羅孚
 - 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
 - 永遠的港督彭定康
 - 別了,無法再「複製」的英治香港
 - 董建華開頭不是這樣的
 - 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 一生事業與心路所繫
 - 余英時與《九十年代》
 - 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