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運筆記:費城市政工會爭加薪 逾九千工人罷工垃圾圍城

(按:筆者於7月9日凌晨完成文章,發表之際,工會與市政府剛好達成新的協議,罷工宣告終止,本文並未反映最新發展。)
六月開始,人在費城的工會實習,踏入七月,竟遇上幾十年難得一遇的市政府藍領工人罷工。美國州、縣、市政員工聯會(AFSCME)費城分會(下稱費城市政工會或DC33)在六月三十日於費城大會堂集會,工會主席Greg Boulware宣布與市政府的談判破裂,在七月一日起發動罷工,執筆時已踏入第九日。工會隨即在市中心繞大會堂遊行三圏,甚具氣勢。逾九千會員集體罷工,蔚為奇觀,身在費城的工會圈真是正是時候。
DC33屬AFSCME在費城市政府的「藍領」工會,大部分會員為清潔工,亦包括圖書館助理、社福部門的前線員工、法務部的文員、911接線員等工種,會員近一萬人。說是「藍領」並不完全準確,但之所以會這樣區分,是因為同一個聯會在費城還有另一分會47(DC 47),負責組織市政府的「白領」員工,其九個分會之中,只有一個有罷工權,其餘的會員由於職級和工種的關係,不享有法定罷工權。
DC33要求未來三年集體談判協議能達成每年加薪5%,一星期下來,市政府企硬其本來提案的立場,只願每年分別作2.75%、3%及3%的加薪,市長Cherelle Parker更強調這是史上對工會最有利的方案。不過,媒體就一再強調,DC33的會員平均工資只有年薪$46,000左右,遠遠不及生活工資年薪最少6萬的水平,這也是工會罷工的主調。除加薪以外,工會亦反對市政府意圖剝奪工會對會員醫療保險的管理權,以及要求放寬工人須於費城市內居住的規定。集體協議就如一部職場的勞工法,工會對外公布的只是談判當中的主要課題,實際的談判內容其實可以包括協議的各種細節,外人難以細數。
一般來講,每任費城市長上任後都要與四大市政員工工會談判,簽定為期四年的協議,這可算是新上任市長的任務。自1952年以來,費城市長一職未曾連任失敗,每位市長也就要進行兩次勞資談判。新市長Cherelle Parker於2024年上任,一改以往的做法,與各工會先定一年延長協議,將長期合約的談判押後到今年七月。費城市政府要面對的四大市政工會之中,DC33的幅員最廣,多數會員為黑人,亦是市政工人之中收入最低的一群。當時,四大市政工會之中,只有DC33反對新做法,本來想要求即時談判四年協議,同樣新上任的工會主席Greg Boulware與市長拉鋸了數個月之後,才簽下加薪5%的一年協議。今日的戰火, Boulware在去年已經磨拳擦掌了。六月談判不果,DC33在延長協議失效起的一分鐘,即七月一日正式罷工。
DC33上一次發動罷工已是1986年,當時足足擺了兩個星期,垃圾圍城的畫面在《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上重新刊登,勾起了費城近30年的記憶與氣味。DC33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36年的一場清潔工人大罷工,當時的工人為反抗大肅條時期減薪裁員而抗爭,費城黑人以此為契機組織反抗,罷工八日,與市政府訂下談判協議,既是美國工運的先聲,亦是黑人工運的里程碑。此後工人成立工會,後來為成為了今天的AFSCME Distict Council 33。這段故事刻了在大會堂費城歷史掌故的匾額上,與今日的工人影相重疊。

糾察線分布在城中多處,分為政府部門、圖書館、清潔工站等。罷工七日以來,首先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垃圾處處,其次就是圖書館閉館了。遊走在不同的糾察線,最能感受到工會組織範圍的決定性影響。先不談團結的原則有多高尚,單單是以功利計,圖書館員工罷工最多只能令圖書館罷工,只有清潔工才能引致垃圾圍城,造成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249周年臭氣薰天的壯舉。相反的,圖書館閉館亦至少造成了部分市政停頓,館方的社區、文化、兒童活動通通不能舉辦,令罷工的影響擴大。相對的,其他的政府大樓有不同的部門,表面上相對仍是運作如常。
罷工的紀律相當嚴格,為確保對外發言的一致性,只有工會主席才會接受媒體訪問,每當有記者提問,會員或者糾察線隊長都會說一切由主席回應。若果想跟工友聊天,說成是採訪只會適得其反。幸好這年都有幾件美國工會T-Shirt,可以蒙混一下。對於拍照,大多工友倒是十分歡迎。會員禁止受訪的規定感覺上是很古老的傳統,雖然有助令工會「一致對外」,但筆者認為不多不少亦帶有壓抑工人聲音的效果。工人在罷工期間暫時脫離生產,受到外間注目,照理其故事比其他時候都更能流通,理應亦有助於工會的輿論。當我問到一位罷工者怎樣看這件事,他說大家罷工的原因都一樣,由工會代言並沒有什麼不妥。但與此同時,工友在這段期間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維持糾察線的運作,和等待工會的談判消息。
社運團體和網民的支援團以discord聚合,多討論糾察線的需要,配合工會的行動。工會不方面出面做的事情,他們會補位,比如說直接指罵工賊、阻人返工、加強垃圾圍城視覺效果之類的事情。不過大多支持者參與的行動都是獨立日的集會、糾察線的工作和物資運送等。

一周下來,城中其他工會的角色尚待發掘,但美國勞聯產聯AFL-CIO費城支部似乎擔當了社交媒體傳播的角色,與DC33一樣重要。其餘的則有各種左翼團體的行動號召。隨著罷工戰況膠著,AFL-CIO費城支部亦越發擔起協調城中各成員會聲援罷工的角色。網絡上的支援組模式與工會的支援是脫節的,不見得工會有鼓勵會員加入discord分工。以筆者任職實習的酒店、飲食業工會Unite Here費城分會為例,便主要靠組織者與工人委員會溝通,跟他們討論參與糾察線的聲援工作。
驟眼看來,城中的輿論都較為傾向工會一方,《費城詢問報》和公營電視台都一再報導工人的平均工資難以生活,而這群工人根本未能受惠於市長提出的房屋方案。為表達對罷工的支持,兩位黑人巨星LL Cool J和 Jazmine Sullivan 亦先後退出美帝獨立日的慶祝演出。社交媒體對市長亦是一片罵聲。儘管如此,市長Parker對罷工的態度十分強硬,豪言難以妥協,哪皆是這次罷工令她不能連任,也在所不惜,因為她要「為費城的長遠財政負責」,發言激昂得像民主黨人在對抗特朗普。罷工首日,市長就向法庭申請禁制令,要求200個任職---的工人返回崗位,禁止他們罷工。法庭如她所願下達禁令,內容十分苛刻,若工人不上班,須負上刑事責任。儘管工會一方在7月4日提交了新的談判條件,立場軟化,但市長不為所動,更增撥資源聘請更多臨時清潔工收拾街上的垃圾,擺出與工會長期抗戰的陣勢。

不過市長的公關實在令人莞爾,她在facebook專頁發布市政府給工人的整體待遇懶人包,指基層工人領得的薪水將會是年薪41,290美元(基本上確認了媒體指控工人工資遠不及生活所需),然後將有薪假、養老金供款、醫療保險開支都計算在內,指對工人的整體待遇超過每年6萬美元。本來只強調加薪百分比比以往的市長都要高就好了,現在的論述反而顯得撇腳,何況美國僱主對僱員提供醫療保險一向是此地的習慣。
「One Day Longer, One Day Stronger.」 罷工踏入第二周的拉鋸,眼下未能速戰速決,工會也打出了持續作戰的口號,並公布成立罷工基金,接受公眾捐款。戰火蔓延,費城的教師工會亦通過了罷工授權投票;另一個AFSCME費城分會DC47的地方分會亦將於7月10日舉行罷工授權投票。「Philly is a Union Town(費城是個工會重鎮)」 的城市想像,仍然活在眼前。
資料來源:關於市政府與各大市政工會的關係,資料主要參考《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