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25:0 全面失敗的原因? #罷免失敗懶人包 #民進黨「最大敗筆」是?

GBM
·
·
IPFS
#726大罷免/25:0 全面失敗的原因? #罷免失敗懶人包 #民進黨「最大敗筆」是?


分享段落

C.D.
726大罷免結果概況 :
726罷免結果揭曉,全國9縣市選舉人數680萬,投票率高達56.2%,創下罷免歷史新高,不過24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皆未通過門檻
PNNUDN。這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案,結果卻是25案全數失敗。

罷免失敗的主要原因 :

1. 藍白合動員成功

民眾黨打出一張牌說要讓柯文哲投票,最後要求所有的小草們,要站出來替柯文哲投下這一票,因而讓大罷免可以極微小的差距,讓國民黨的立委挺過關。
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跨黨派合作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2. 中間選民態度轉變

中間選民被激怒了,顯示民眾對大規模罷免行動產生反感,認為過度政治化。

3. 罷免門檻過高

台灣的罷免制度設有較高門檻,需要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且達到一定比例,在高投票率情況下更難達成。

民進黨的「最大敗筆」分析

1. 策略誤判

民進黨高估了民眾對國民黨立委的不滿程度,低估了藍白合的動員能力。
將罷免案視為對「朝小野大」格局的反擊,但忽略了民眾可能將此視為過度政治操作。

2. 缺乏明確論述

「朝小野大」局面導致衝突頻仍。從議事杯葛、肢體衝突到程序爭議,立法院幾度陷入 一文看懂大罷免 事件始末、投票須知、名單門檻全整理 - 客新聞 HakkaNews僵局,
但民進黨未能將這些衝突有效轉化為支持罷免的民意基礎。

3. 動員不足

相較於藍白陣營的有效整合,民進黨在基層動員和跨黨派合作方面明顯不足。

4. 時機選擇問題

在賴清德政府執政初期就發動大規模罷免,可能讓民眾認為是「為反對而反對」,缺乏建設性

後續政治影響

罷免結果顯示民眾較支持藍白,藍也維持最大在野黨姿態,執政黨就必須做一些檢討,尊重最新民意 大罷免失敗解析》藍營動員奏效,民進黨怎麼面對這場「民主測試」?|天下雜誌。這次失敗將使民進黨在立法院更加處於劣勢,需要重新思考與在野黨的互動模式。

總結而言,民進黨最大的敗筆在於策略過於激進且缺乏民意基礎,將政治鬥爭凌駕於民眾實際需求之上,最終導致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案的全面失敗。


D.S.
📊 726大罷免全面失敗的原因分析

1. 戰略定位與動員失效:同溫層突破失敗

  • 訴求侷限性:罷免方以「反共護台」為主軸,但未能擴及民生議題,導致中間選民與
    泛藍支持者無感。
    學者莊嘉穎指出,社會整體未認同罷免運動的訴求,投票結果反映其支
    持度本就不高。
    動員範圍狹窄:罷免團體雖成功凝聚深綠基本盤,但未能說服非傳統支持者。例如都
    會區青年投票率低,而藍營優勢區(如桃園、新北)的組織戰被國民
    黨「區域聯防」策略壓制。
    投票率落差:部分選區雖投票率高於過往(如基隆市長罷免案),但同意罷免票仍集中
    在綠營票倉,無法擴散至關鍵搖擺區。

2. 經濟政策衝擊:普發1萬元現金的負面效應

  • 政策爭議成焦點:國民黨與民眾黨力推的「普發1萬元現金」政策,被視為拉攏民心的
    關鍵。多位分析者直指,此政策分散罷免議題熱度,使選民更關注
    經濟利益而非政治問責。
    執政黨回應不力:民進黨未能有效反制此政策,反而被在野黨塑造為「阻撓現金發
    」的形象,加劇中間選民對罷免的反感。
    前綠委謝欣霓更諷刺:「既然1萬無效,乾脆發5萬!」反映黨內對策略失誤的無奈。

3. 藍營整合成功:政黨對決與基本盤穩固

  • 藍白合作催票:國民黨透過與民眾黨結盟,在組織戰上壓制罷免方。例如新北洪孟楷
    選區,不同意票(121,592)大幅領先同意票(94,808),顯示藍營
    基本盤全數出籠。
    選區結構優勢:24席被提罷免的立委多屬藍營鐵票區(如盧秀燕、蔣萬安根據地),
    加上地方派系動員,使罷免門檻難以跨越。
    學者王宏仁分析,罷免最終演變為「政黨對決」,國民黨藉此激發支持者危機感。

4. 網路同溫層與溝通失效

  • 社群媒體侷限:罷免方雖在Threads等平台積極宣傳,但同溫層效應導致訊息未能觸
    及泛藍與中間選民。張嘉尹指出,網路論述呈現兩極化,缺乏跨陣營
    對話,使罷免方誤判民意支持度。
    傳統動員不足:相較於藍營的里長系統與地方座談,罷免團體過度依賴網路號召,未
    能深入社區說服長輩與低度政治參與者。

5. 罷免團體內部矛盾與策略分歧

  • 民進黨角色模糊:曹興誠批評民進黨「只想當不用負責任的側翼」,未全力主導罷免運
    動。公民團體與政黨合作鬆散,導致資源整合不足。
    行動爭議損及正當性:部分罷免活動(如為賴品妤接機)被名嘴朱凱翔抨擊為「討好
    權貴」,削弱「不適任立委」的核心論述,使中間選民質疑罷免
    動機。

💎 關鍵因素總整

下表綜合主要失敗原因及其影響層面:

💭 結論:民主機制的反思與未來挑戰

726大罷免雖以失敗告終,但學者薛化元肯定其推動「民主憲政討論」的價值,尤其女性志工參與比例提升,展現公民運動新面貌
然而,此次結果暴露三大隱患:

  1. 經濟議題凌駕政治改革:普發現金等政策易成執政者轉移焦點的工具。

  2. 在野聯盟的動員優勢:藍白合作模式可能複用於2026地方選舉,衝擊綠營佈局。

  3. 公民運動的轉型需求:如何突破同溫層、連結多元議題(如青年低薪),將是未來政治
    改革的關鍵。

未來若發起類似行動,需更細緻整合政策論述、地面組織與跨黨派合作,
避免重蹈「議題失焦」與「動員斷層」的覆轍。



G.M.N.

7月26日舉行的台灣「大罷免」投票,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被視為民進黨自2018年九合一選舉以來的最大挫敗 。
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分析,從結果來看,這次罷免案可說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 。

此次罷免案全數失敗的原因包含:

  1. 罷免門檻挑戰高:在25位被罷免人中,僅有7位的同意票達到選區投票人25%的罷免必
    要門檻,包括台北市立委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等 。

  2. 「同溫層泡沫化」:此次罷免投票結果顯示,「反共護台」陣營未能撼動藍營,部分學
    者認為這是由於民進黨支持者的「同溫層泡沫化」所致,未能有效
    擴大影響力。

參考資料:

  1. www.cna.com.tw - 726罷免25案全沒過小笠原欣幸:國民黨全面勝利

  2. www.bbc.com - 拆解台灣「大罷免」大敗原因:為何「反共護台」陣營未能撼動藍 ...

  3. tw.stock.yahoo.com - 726大罷免25:0完封!一文掌握國際媒體反應

  4. tw.news.yahoo.com - 大罷免首波全軍覆沒黃揚明揭失敗原因:同溫層泡沫化

  5. news.cnyes.com - 726大罷免25:0完封!一文掌握國際媒體反應

  6. www.cw.com.tw - 一文看懂:台灣「大罷免」觀察成敗的三組關鍵數字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