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不爱喝可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完美的世界需要如何解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答案

不爱喝可乐
·
在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的不只是现实问题,更是深层的思想与精神困境。本文从近代历史出发,分析中西文化在面对“不完美”时的差异,指出中国缺乏一种能够安放遗憾、解释苦难的精神结构。相比之下,西方通过宗教与哲学构建出理解失败与救赎的机制。文章并非批判,而是希望提出一个温和的思考方向:我们能否建立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彼岸,让人在面对困境与不完美时,仍能心怀希望、继续生活?

思想的幽闭:中国文化的困境与文明反思

在经济与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人面临的思想与精神困境日益凸显。这个困境并不新鲜,但在过去长期被遮蔽在繁荣的表象之下,直到各种矛盾逐渐显现,我们才不得不重新追问:中国人的思想之根在哪里?我们是否拥有可以共同认知、彼此理解、理性对话的精神基础?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价值观冲突,而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文化结构性缺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从历史、文化、哲学三个层面,追溯并分析这一困境的由来与表现。

战争中的思想遗失:错失的启蒙时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世界思想大洗牌的时代。在西方,启蒙运动的遗产深入人心,理性、平等、自由成为公共语言,并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凝聚出相对成熟的现代社会观。

中国本也有一线思想转型的机会。五四运动带来了科学与民主的呼声,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开始了思想启蒙的尝试。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全面战争打断了一切。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残酷,将民族意志集中在生存与胜利之上,使得思想启蒙让位于民族抗争。就好比说我命都要没了,你还叫我反思?哪有这种道理?

在侵略者的承托下,很多行为和语言都显得无比正确,也非常容易进行升华,这无意间强化了一种认知:只要是为了抵抗侵略,我们的行为都是正当的、正义的,不需反思。

这就使得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构,未能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洗礼,更多的是抗争情绪和胜利的痛快感,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中国人总是对外充满了戾气甚至仇恨,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愚钝,而是历史视角不同,导致产生的观念不同。

不同的历史视角:中西方的二战记忆差异

对美国来说,二战是一场反对纳粹的战争,是对极权主义与独裁的胜利,因此在战后,制度设计的重点是防止权力集中、保护个体自由,推动形成了一套以人权为基础的现代秩序。

而在中国,二战更多是抵御外来侵略、重建国家尊严的记忆,这种集体情绪自然导向了民族认同感的强化,而非思想反思的深化。因此,对于制度、权力、自由等议题的公共讨论,在中国社会始终缺乏厚实的思想土壤。

也就是说二战中美国最大的敌人是纳粹、是权力集中的独裁风险;而对中国来说,所有在近代“欺压”过中国的都是敌人,比如八国联军、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以及所谓万恶的资本主义,好像全世界都是敌人。

这段历史的视角差异,至今仍影响着中西方在认知观念。也不是说谁对谁错,大家都是基于历史去建立认知,中国只是在近代没有那么幸运。

文化的模糊性与“神秘高深”的陷阱

这种思想的缺失,导致中国人对稍微抽象一点的概念就很难进行沟通,比如阴阳五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这些文化富含哲学意味,也有着极高的价值,但同时也是抽象难懂的,可当人们对此有疑问的时候,这种含糊性却经常用来“压人”,说什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不懂,敲打你认真钻研,而不是在跟你平等交流。

因为思想本就是很抽象的,不懂的人你很难通过交流让他明白,相比之下,用含糊性来搪塞对方就容易的多,于是多数人选择后者。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谁掌握更玄妙的表达方式,谁就占据思想高地。普通人很难平等进入公共讨论,一旦你提出质疑,就会被告知“你还没到那个层次”,这不是对话,而是一种知识权威的象征性压制。

这种交流的阻力,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聊天中,人们很少去聊艺术、爱好、哲学、理想,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聊一些通俗的内容,比如生活琐事、吹牛胡侃,还会经常把子女当做自己的谈资,而生活中的不平等总会使大家暗暗较劲,互相攀比,导致社会的整体风气不融洽。

当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如此,也不是中国人本身的问题,只是公共空间被压缩、教育系统倾向于实用价值而产生的结果。

西方文化的精神锚点

与西方对比起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空中阁楼”,则对应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上帝”。

不管是在宗教意义上,还是在文化哲学层面,“上帝”都是对一系列抽象价值的具象表达。

同样是很抽象、很难沟通的东西,上帝像一个高度浓缩的精华,然后以信仰的形式赋予给个人。于是上帝代表了“大家都懂”的权威性象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平等的对话平台。

其实西方有着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已经很难说上帝代表西方人的思想精华,但上帝是充当一种思想平等的“兜底”机制。

因为思想本就是抽象难懂的,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学识,但每个人都可以进入教堂接受洗礼或进行祈祷,上帝相当于为人类的“无知”站台,以确保平等精神是有力的。

当然这是较为理想的状态,西方宗教也有着一些复杂的问题,但至少在西方文化中是有这种“平等”机制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

中国作为当今最大规模的无神论国家,对“上帝”这样的神显然是不欢迎的。

且中国人有着充分的论据驳斥上帝,比如说上帝让大家都懂有什么用?还不是表达不出来,跟不懂有什么区别?还有上帝给的平等有什么用?现实生活哪里平等了?西方人信上帝也没见平等了。

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文化的空中阁楼以及浓缩的信仰似乎没有区别。即便是法律和制度的不同,都改变不了思想的抽象难懂,以及现实中的不平等。

这就涉及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问题。

完美与不完美

西方人基本认同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生命的意义是在不完美当中追寻完美,然后通过信仰的精神彼岸来获得灵魂上救赎,这种认知在西方是能够普遍达成共识的;

而中国人的精神彼岸有所不同,在抗日战争的影响下,思想和精神的虚无性显得很没有安全感,于是传统的佛教、道教提供的精神彼岸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更倾向于去追求现实价值,因为中国人通过现实抗争的方式,守护并实现了美好,所以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就成了多数人心目中的最高价值,也是中国最强势、最统一的“精神彼岸”,或者说是信仰寄托。

所以中国人普遍认为,现实世界的美好是理所当然的,是值得去追求和守护的。

这种差异无关对错,主要是中国这种文化本身,就处于一个矛盾之中,因为现实世界有它不完美的一面,而中国文化却在这里追求完美,又缺少一个超脱于现实的精神彼岸去寄托信仰,所以中国只能在这场矛盾当中不断地获胜。

中国文化的力量和疑问

中国文化的力量也许就在于 — — 我们勇敢地在矛盾中前行,并始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坚持下去。只要人们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就能够继续这条独特的文化路径。

而如果说文化中的问题,其实中西方都有,关键在于西方文化有着对不完美的解释,这种解释就让西方人在认识维度上,有了一种为不完美承担责任的抽象承接力;

比如说上帝,一个人出车祸身亡了,家属可以通过上帝确保他是被爱的。

但中国文化就相对欠缺解释,毕竟不完美的就没有价值,没价值就没必要讨论了。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在中国人可以达成普遍共识的观念当中,缺少一个为不完美承担责任的“角色”。

于是中国在这条独特的文化路径上,走得波澜壮阔的背后,可能存在许多残酷的问题。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符合完美的标准,如果你不跟上完美的队伍,一旦落入不完美的境地,那么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就很容易面临一种价值危机。就算你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也很难和主流的文化进行沟通,更难以融入其中。

文化差异的列举

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法律制度和影视剧当中看出来,比如一个涉嫌杀人的嫌疑犯,因为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最终真正的凶手没能查出来。

这种事情在美西方是比较能接受的,尽管可能会有争议和抗议,但不妨碍这类事实出现在大众视野。

但在中国就很难接受了,这与我们追求现世美好的价值观严重不符,又缺乏对不完美的解释能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

这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司法制度和媒体内容,变得越来越不透明。

还有在影视剧当中,中国人讲究坏人一定要受到法律惩罚,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剧情。

不管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国式的叙事结构下,中国人一定要赢,这几乎是人们面对矛盾时最强大、最权威的应对方式。

而在美西方的剧集中,相对就要大胆许多,比如《电锯惊魂》《伊甸湖》《小丑》这一类负能量爆棚的作品。

至于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窥见一二,该片中女主角的女儿被残忍侵害,并且尸体还被烧为灰烬,直到最后都没有找出凶手是谁,影片的主线也不是破案。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沉重的电影,看完却能让许多人感受到暖心甚至是治愈,而且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什么宗教隐喻,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温情,可以说是很好地表现出了,人类对于不完美的强大的解释力。

我想正是这份解释力,可以让人类对于不完美的事物更加从容。

那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表现出这种强大而温情的解释力呢?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作品中,当一个人去世了,亲人的一句:“人没了!”就能道尽中国人的万般苦楚,其中有悲痛,也有对虚无的恐惧和不甘。

思想红线

我想这同样和中国的近代历史有关,当国家面临侵略的时候,佛教和道教纷纷无力退场,他们提供的精神彼岸也很难再受到中国人的信任。

这就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些英勇无畏的抗日先烈们,他们的灵魂何处安放?

集体观念中,缺少一个超现世的精神彼岸的情况下,那些伟大的灵魂就只能由后人来“安顿”,于是近代历史的事迹,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再加上国人普遍缺乏死亡教育,人们从小就感受到先烈的伟大和恩情,因此继承先烈的意志、铭记牺牲、歌功颂德等等,就成了后人“安顿”灵魂的方式,也成为了后人无法推脱的责任。

在反抗正义的加持下,先烈的精神显得光芒万丈,大多数中国人都以继承这份精神为荣。

所以无论中国人怎么在思想当中去摸索,这份重任就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红线,甚至思考方向都可能不会往那边去,只能遵循抗战时期那套思维,否则就会让先烈的牺牲失去意义。如果你想要找寻别的意义来承载先烈的牺牲,那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你找的意义那么厉害,怎么当初还会让先烈牺牲呢?

比如人们一旦讨论宗教信仰,就有很多这样的观点:上帝那么厉害,人类遭受战争的时候祂在干嘛呢?以及神有用我就信,没用就一边凉快去等等。

如果你试图解释,就涉嫌将侵略战争合理化,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这恐怕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指控,谁敢去碰那道红线呢?

于是中国文化一直坚持在斗争中取胜,以追求并守护现世的美好。而那些不美好的事物,可能会在无意中成为斗争的对象,自然不会去解释它。

结语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作为活着的人,究竟能为逝去的灵魂做些什么?

如果说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那我们能否也以一种更深的方式回应他们,不仅仅是铭记和延续。与其让生者背负那些超出个体承载力的历史责任,不如让我们去寻求一份真正能够承担责任的力量 — — 一种超越现实的、可以安顿灵魂的精神所在。

我们可以试着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残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苦衷、希望,甚至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救赎。

也许认识这个世界,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

当我们拥有足够强大的解释力以后,就能更加坚信逝去的灵魂是被爱的,那我们也可以卸下那份沉重的责任,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想这就是精神彼岸真正的意义所在: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不完美时,仍能够心怀希望,继续生活下去。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