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的聯誼故事(一)
在我國中那個年代,男女生要分班,就連戶外教學也得「分流」進行。記得那次目的地是六福村,男生班安排在早上出發,女生班則是下午才抵達。我們這些男女同學唯一能「相遇」的時段,就是中午。當男生班準備整隊離場,女生班才剛踏進遊樂園的入口。
如今聽來或許有些離奇,但在民國七十幾年,這樣的安排再正常不過。那天我們女生班剛被帶進樂園,遠遠就看見男生班的同學們蹲坐在空地上。一見我們出現,原本靜默的隊伍立刻騷動起來。接著就是老師們的怒吼聲此起彼落:「那個誰誰誰,蹲下!」「那個誰誰誰,安靜!」
這根本是牛郎織女的安排啊!而且不是我杜撰,是貨真價實發生過的事。那個年代,男女分班、分流宛如天經地義,就連和男生班的同學講幾句話、互動一下,都像是不可言說的秘密。要是被老師發現,可是會被叫去老師辦公室訓斥一番的。
後來我和同年齡段的朋友聊起這段記憶,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奇怪的是,這樣的制度彷彿只有我經歷過。也難怪他們半信半疑,畢竟,這些朋友裡只有我是在台北長大的,但也覺得我沒有欺騙的必要就是了。
國中畢業後,我進入一所專科學校就讀,這才正式踏入有男有女的「社會」。可以說,那時候彷彿是打開了某種結界,日常生活終於會出現同齡男生的存在(笑)。我們班男女比例大約是1:3,自然促成了幾對班對。大家離離合合,撐到畢業的只剩下一對。如今他們結婚多年,婚姻美滿(應該是吧?)。
那個年代,為了拓展交友圈,我們會翻開小開本雜誌最後面的筆友專欄,尋找機會和校外的陌生人通信。這裡說的小開本雜誌,可不是什麼言情雜誌(雖然裡頭偶爾也有些讓荳蔻少女臉紅心跳的內容),而是像《愛情青紅燈》這類傳說中的「把妹神器」。在那個沒有 FB、MSN 的年代,很多男生會寄照片和自我介紹投稿到雜誌後面的「徵友單元」(確切名字我已記不清),照片下方還會列出身高、體重、職業、興趣等資訊,目的就是吸引女孩子寫信給他們,搭起一座友誼之橋。
我自己也曾寫過信給一位南部工專的男孩。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為什麼會選中他,出於什麼契機開始這段筆友關係,早已沒有印象了。唯一記得的,是我們通信往返一陣子之後,有一次,我學校剛好舉辦校慶,我居然鼓起勇氣,邀請他北上來學校見面。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我們在校慶那天應該短暫說了幾句話,然後他就再也沒出現過。可見大概是我的花容月貌把人家嚇壞了吧,哈哈。
不過,那可不是我唯一一次的筆友經驗。後來,還有一次……我一度以為,這或許會是一段發展成男女朋友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