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孔子用夏历写《春秋》:乱臣贼子兴——一场被儒家掩盖的造反宣言

弗语是
·
【摘要】儒家两千年来反复念叨:“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句话听多了几乎像真理,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看,《春秋》并没有吓退乱臣贼子,反而给了那些问鼎天下的野心家——从“楚王问九鼎”到“秦王扫六合”——一面理论旗帜。孔子用夏历写《春秋》,不是怀旧,而是给周天子写了一纸“死亡预告”——这部看似维护礼制的史书,其实是一篇赤裸裸的造反宣言。

一、从“乱臣贼子惧”到“乱臣贼子兴”

儒家经典里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为抬高孔子,称《春秋》“一字褒贬,王道所在”,仿佛圣人一挥笔,乱臣贼子便胆战心惊。

然而,如果从史实和逻辑看,这句话的问题极大:儒家所谓的“乱臣贼子”——如那些问鼎天下的野心家——从“楚王问九鼎”到“秦王扫六合”——怕的从不是文字,而是兵器。他们杀君弑父、分裂封国,真会被几句“笔削褒贬”吓住?恐怕未必。

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孔子用什么写《春秋》?——答案是:夏历。这就改变了一切:他不是守礼的史官,而是动摇周统的挑战者。

二、夏历是什么?为什么是“政治武器”?

在古代,历法不是单纯的计时工具,而是王朝合法性的最高标识。

历法在古代象征“天道”,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制定和颁布。年底,天子将新一年的历书分册赐给诸侯。诸侯收到后,要将历书供奉于祖庙,不得擅自开启。每逢初一,诸侯必须在祖庙中杀羊祭祀,举行“告朔”之礼,才能从祖庙中取出当月的历册,并向百官宣读。

正是因为历法的重要性:“改正朔,易服色”,是王朝更替的头号动作。夏用夏历,商用商历,周用周历。前朝亡,历法必改,这是天命更新的象征。

同时,古人有个更深的循环观念:“三历循环”。夏后用商历,商后用周历——周后,按天命循环,就该回到夏历。换句话说,谁换上夏历,谁就是在向天下宣布:“周的天命完了,我来接棒。”

三、孔子为什么用夏历写《春秋》?

孔子身在周,却心不在周。他在《春秋》中弃用周历、改用夏历——这绝非无心之举。

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这等于在写:“周王朝的天命已尽,新的天命要来了。”

这不是怀旧,不是复古,更不是简单的“礼学考据”。这是“赤裸裸的造反信号”。他在用最古老、最合法的政治语言告诉天下:“周要倒台了。”

孔子乃商汤的后代,孔子声称“克己复礼”要复的乃是“殷礼”,即:复辟造反!

四、乱臣贼子兴:《春秋》的真实作用

既然《春秋》是用夏历写的,它就不再是“道德史书”,而是一份“王朝宣言”。

儒家后人说:“乱臣贼子惧。”但真实情况是:孔子本人,就是“乱臣贼子”的精神代表;《春秋》成了那些准备挑战周统之人的“合法性教科书”。

他们不会因为《春秋》被吓退,相反,会因为《春秋》找到借口——“你看,孔夫子都用夏历了,周朝天命该换了。”

于是,《春秋》不是吓退乱臣贼子,而是召唤他们的号角:“乱臣贼子,集结吧!”

【结语】

孔子用夏历写《春秋》,不是在守周礼,而是在掀周桌子。

那是先秦政治语言里最尖锐的反叛动作:换回夏历,就是宣告“周的天命完了。”

所以,真正的历史评述应是:“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兴。”他不是让乱臣贼子害怕,而是给他们立了旗帜——让天下知道,周之后,还有下一个轮回。

独尊儒术后,儒家把这部反叛的书洗白成“圣经”,把造反的信号改写成“道德经典”——黑白颠倒到极致,这才是儒家真正的本事。

孔子并非王朝的守护者,而是王朝的掘墓人——读华夏的历史,凡以孔子文化为治国窠臼的王朝,无一不以速亡而告终!或许,这正是“克己复礼”的最终目的。

                                              2025年7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