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argisul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入中…

[What if_經史]大清是滅亡於人口過剩嗎?

bargisula
·
·
人口高過土地承載力,會造成民變

「康雍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約1684–1799年)長達百餘年的穩定繁榮時期,因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疆域擴張與文化興盛而被譽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盛世。尤其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鼓勵生育與墾荒。

明朝引進番薯、玉米,加上長年無戰爭,人口數量暴增。尤其生產方式來說,人力是生產要素,每多一個人,就多一份收入(墾荒地),但人口從一億增加到四億,耕地面積並沒有增加四倍,長期來說是其實是減少人均收入。(其實就是多一份收入,但是也多一份開支,長期來說並無法累積資本),人口增長超過糧食供應,最終導致貧困、飢荒與社會動盪,這就是人口論的概念。

註:1798年出版:《人口原理初版》(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以英國為例發展的內容。

這樣推論是過於簡化,但是好玩的角度出發,請三個AI分析"你估算1650-1912每50年中國人口數,再估算每人耕地、可消化熱量,看是否有相反趨勢",Claude、Copilot、Chatgpt估算數據各異,但可以看出有這種趨勢。

->大清以人力增加的生產模式,無法帶動人均成長及資本累積。

聽起來文謅謅,但簡單說就是努力不一定有收穫,而沒收穫只好走上絕路。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糧食,不足以支應增加的人口,這時如果你是那個沒飯吃的傢伙,你要怎麼辦?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如銀銅並行,大額、收稅用銀、交易用銅,但是銀銅供給不一,銅減少時,民眾納稅銅不足,造成實際稅率增加,而銅足銀不足,民眾的銅不足換足額的銀,同樣也是稅率增加,就好像今天叫你用美金繳稅,結果美金大漲,只好拿出更多的新台幣。

這些最基本的吃不飽、錢不夠,自是民變溫床。加上貪汙、黨派、軍閥,層層問題造就大清滅亡。

->笨蛋,問題都在經濟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