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44、孔子欺诈学·导读——从“驻马店顺口溜”说起

弗语是
·

“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

这段网络顺口溜,一直被人当作笑谈,有人骂它地域黑,有人拿它自嘲,更多人哈哈一笑便过。

然而,若我们把“骗”放在历史文化的纵深里去看,就会发现:

中国人的骗术,不是现代才有,也不是某个地域独创,而是自孔子时代便被奉为“礼”的一部分。

孔子设教,建立了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诚信双轨制”:

  • 对上——尊尊亲亲,必须忠诚、必须遮掩;

  • 对下——卑贱陌生,可以说谎、可以欺诈。

这就是《论语》背后的真实逻辑。

正因如此,“九亿骗”才成了社会常态:

河南不是总部,孔子才是总教练;驻马店不是发源地,《论语》才是教科书。

本系列《孔子欺诈篇》将分三篇推出:

1.0  孔子欺诈学·语言篇——《论语》的十大说谎境界

揭示孔子如何在“亲亲”“尊尊”“两面三刀”中,把说谎升华为社交智慧。

2.0 孔子欺诈学·谋利篇——《论语》的八大欺诈领域

从“厚葬祭祖”到“三年之丧”,从“盗墓废举”到“羊肉告朔”,孔子如何把欺诈变成制度与生意。

3.0 孔子欺诈学·人生篇——孔老二欺诈的一生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开孔子制礼繁复却屡屡违礼的一生——口口声声孝道,实际弃母尸骨;高唱礼乐纲常,自己却变通无信。


这三篇文章,既是对孔子“欺诈术”的系统解剖,也是对“十亿人民九亿骗”这一国民心态的文化根源追问。

或许,读完之后,我们才会真正明白:

中国不是缺少契约精神,而是被孔子亲手消灭了契约精神。

一句话结论:

孔子以欺诈成圣,华夏以欺诈为道。

本系列三篇皆为笔者独立撰写,并非与人工智能合作完成。篇幅相对较长,但学术引用更加严谨,叙事更为清晰。

此三篇文章意在揭示:孔子不是道德圣人,而是欺诈体系的缔造者;华夏文明两千余年的社会性格,正是以此为基础被塑造。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