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抗極端政治?民主辭典→民主翻譯蒟蒻計畫
川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日前在猶他州一個大學公開活動上,遭到槍擊身亡。
這個事件本身,除了是對言論自由的威脅,同時也是極端政治的縮影,或者預演——當人民相互仇視,仇恨會孳生暴力,暴力將加劇彼此的不信任,沒有了信任,共同體最後會瓦解。
台灣的自媒體M觀點在社群網站上表示:「他(柯克)的言論邏輯性極強,要說犀利絕對很犀利,但內容有極端有仇恨嗎?絕對是沒有的,他基本上是用尊重的態度在面對不同的觀點。」網友在底下留言:「我們看的是同一個人的辯論嗎?」
我想,這或許就是問題的根源。
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於什麼是「極端」、什麼是「仇恨」、什麼是「尊重」,有千百種理解。不同陣營所使用的,看似是同一組詞彙,但往往代表著相異、甚至可能極為懸殊的意思。在持續迷航於語意叢林的情況下,要如何展開有意義的對話?
我曾認為我們需要推行「民主辭典計畫」,把民主、獨裁、言論自由、司法獨立......這些每個人都能信手拈來的詞彙定義清楚,讓社會議題的討論,能夠開展於穩固的基礎。然而,語言的歧異肇因於社會的異質及多元,即便是以民主之名強加統一,恐怕也難以避免催生出下一個真理部。
與其用一部辭典去統一詞彙,我們更需要的是翻譯蒟蒻:面對不同意見時,在情緒高漲前,先嘗試去探問、去理解,他到底想說的是什麼?
例如,當我們聽到柯克說「如果我看到黑人機師,我會想,天哪,我希望他符合飛行資格」時,除了爭論這是否構成種族歧視外,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可能會意識到他在意的或許是,美國的弱勢族群保障政策是否會讓黑人靠著族裔的加分優勢,獲得其能力無法匹配的職位,而這職位攸關百位乘客的生命安全。
說服柯克「不要歧視黑人」並不容易(他可能會說他沒有),但就美國的機師考核制度、航空公司的徵才機制是否嚴謹和他展開討論,這樣的對話或許更加具體、也更有機會能走得更遠。
就像 Line 群組裡的聊天機器人美玉姨那樣,我們需要在自己腦中也內建一個民主翻譯蒟蒻,在每一次公共議題的討論,在厭煩、噁心、憤怒、鄙夷等情緒就快要噴湧而出之際,讓自己先等等,別急,試著揣摩他想說什麼。
這顯然違反了生物的本能,但這是民主的成本,為了這個小小多山的國家,我們必須負重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