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整理收纳服务日记(一)
五个月前我跑去深圳学习了三天整理收纳初级课程,这个短暂的举动其实酝酿已久。在课程结束后我找朋友录了一期播客、和在香港的前辈办了一场讲座,还未上过门实践的“半桶水”已经在教别人怎样收纳了——很多事情是不是先说出来就离做到更近一步呢?至少在朋友家串门,好像可以比以前多一件事情“玩”:大家都很乐意把衣柜对我敞开。
不过后来因为工作出差的缘故,我一直没有办法稳定留在香港,也就没有合适机会上门实习。直到十月,整理前辈问我有无时间实习,我毫不犹豫答应了,哪怕这个月设计工作已经让我焦头烂额。经历了一次客户临时取消后,第二次联络终于可以确定下来上门的机会。这样的招募通常都很临时,这次是在上门前一天收到的消息。但我为此晚上特地去优衣库买了件黑色卫衣,因为我很少有黑色的衣物适合上门服务,第一次就来点仪式感吧。
清早转乘两趟地铁,和伙伴们汇合乘的士上山后,来到位于跑马地的客户家。这次很符合大家刻板印象里会请人专门做整理收纳服务的客群:跑马地的居民是什么社会阶层不言自明,一个中国北方家庭,从深圳搬到香港。组长姐姐笑言我们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带领两位没有上门经验的实习生,从配置上来看这不是常规的组合,她用人很大胆。我们来给深圳团队的工作收尾,客户家进门右手边的空间还需整理归位。这次整理前组长的笔记里提醒我们男主人较难沟通,他的茶千万不要乱碰。有问题和组长商量,内部解决不了再询问女主人。
老实说看到这个note,心里突然就开始紧张起来。同行的实习生DD是一位刚学习完课程的姐姐,她跟我一样也被这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提起了神经。在客户家楼下预习这些笔记时我感到一阵燥热,只好脱下新买的卫衣轻装上阵。
雕塑一般的猫
进门后看到的是笔记里的两千多尺大平层(两百多平米),实话说这是我在香港一年多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居所。一切都是新的,木地板质感精致,拼接的缝隙都很细。墙上挂着风格各异的大画,但不俗气。整体是现代简约,有着丰富的木质材料的设计。右手边是我们的“战场”:宽敞的厨房、橱柜、大餐台,长桌和餐边柜,书房的储物柜、药柜,以及儿童房。
走进书房的路上就见到一只雪白的长毛缅因猫静静地横卧在书房门口,看着新来的陌生人们,没有什么反应。我估计它伸展身体后可能有一米多长,像一只不怒自威的雪豹。全身白毛乍一看如同瀑布流泻,细看上面挂了不少地上的尘屑。这样一只东北的猫来到香港会不会很热?还好我们都没有猫毛过敏…… 我瞬间开始遐想连篇,本能地蹲下伸出拳头朝它打招呼,它没有给我任何好奇的动作,过了一会儿绕开我走向了客厅。
好的,很少有猫咪对我不感兴趣。我大概是做了“越界”的行为,毕竟是来工作而不是闲逛,大猫首先就给了我一记提醒。
重复的物品排排站
组长利索地拿出一次性桌布铺在餐台和地上,留出其余人走动的空间。我们在客户的助理、阿姨、工人姐姐的注视下开始把橱柜里的物品逐个搬出来。刚搬完家的空间看起来其实是一尘不染非常清爽的,但在看不见的柜子内许多物品并没有被放在合理的位置。我小心翼翼地从高柜深处把玻璃、陶瓷和家电全部搬出来,还好有这个摩擦力强的塑胶手套给了我信心。整理初期物品全部掏出来的画面是较为震撼的,光是用来打磨食物的家电就排成了一排。还有无数碗碟、保温杯、盒装的粮食等。我们按照物品用途分类,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黄金区域即顺手可拿的位置,重量轻、低频率使用物品往上层走,重量大的往低层走。这个橱柜看起来很能装东西,但由于深度过深,其实很容易让物品被遗忘。我们只能用收纳盒贴标签的形式提醒客户。
同样地流程在餐边柜也做了一遍,餐边柜有很多男主人的雪茄、茶具、酒以及经常使用的小物件,我们根据助理的回忆来安置它们的位置。其实餐边柜已经被男主人反复要求工人姐姐摆过,所以我们也有预期,他可能还会对我们的安排感到不满意,但该做的工作都要完成。餐边柜里有很多关于雪茄的打火机、火枪、烟盒、温度计和湿度计。这些都是我很陌生的物品,有些甚至不知道是什么。组长和我一起试图根据主人的使用习惯来分成三层,尽量和之前的分区保持一致但要用收纳用品细分得更明确。关于烟、酒、茶、常用杂物,都要靠近临近的格子,摆放方向也保持一致,比如都是从左往右。有些时候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我们会加入分格的收纳用品,让一个整层的抽屉有分区。这样做也不仅是为了好看,未来如果有更多种类的物品放入也会有一目了然的地方。
一个记忆深刻的点是餐边柜的下层有很多摆放规矩的茅台,一开始觉得已经很齐整或许没必要整理,但后来看包装发现有不同年份的酒。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茅台图书馆”,就像是在书架上摆书一样把从1998年到2023年的酒从右往左顺了一遍,茅台公司的包装设计变化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
客户回来了
主人是一对目测年龄在50-60的夫妇,非常高大,进门后能明显感到屋内的气氛都变了,所有人站起来迎接,好像背上的弦紧了起来。主人们的衣着是纯色的T恤牛仔裤,以及时髦的草帽,还有巴黎世家和阿迪达斯三叶草联名的蓝色手袋。我好像能够理解客厅墙上一幅巨大的涂鸦式歪着头皱眉直视观众的少女画像(后来查到是日本当代艺术家山口真人的作品)以及靳尚谊在2001年的少女画像为何同时出现在这个家中。能看出来主人是有较为开放的艺术品位的,后来在书房里看到颜料和笔墨也更不奇怪了。
男主人回家后果然直奔餐边柜,我们在书房听到他一边念叨一边把我们整理过的物品按照他的标准重新打乱组合。对此我没有什么情绪,收纳原本就是需要以人为本,或许有些标准并不适用个人习惯。
女主人则直接跟我们开始对接收纳的细节,不常用的厨房家电和保温杯通通放入书房,高柜上需要摆放什么茶具也亲力亲为甚至自己上手去测量柜体高度。不断询问我们还需要什么收纳工具,她马上去买——两三个小时后她就带着宜家的碟架和锅架回来了。这已经是很模范的客户了,从他们的物品能看出这是一家爱买,但也会买的人。
主人在家时我们的收纳动作都变得加速起来。他们第二次回家看到门口地上还摆放着的厨房用品感到有些不满,催促我们尽快收拾到书房里去,后面还有装床的师傅要进来。我也能理解看到一地物品头皮发麻的感受,以后会更加注意尽量少让客户直面铺开分类这一过程,自己的手脚也要变得更利索。
标签、标签、标签
组长非常会利用家里已有的收纳用品来调整策略,实习生DD姐更是比我麻利干练,是她把我们铺在地上的物品分类摆放整齐,并且会用高要求来反复调整橱柜里的物品摆放顺序。至于我一个更擅长“面子工程”的人,组长分配给我打标签的任务非常合适。用手机APP连接一个小小的热敏打印机,那天我恐怕打了接近一百个标签:“安宫牛黄丸”、“特效药”、“菌菇干货”、“红薯粉条”、“枕头、夏被”,所有茅台的年份…… 打标签是一个重复枯燥却需要保持专注的工作,到最后我的手都快要抽筋。原来在香港会叫黄花菜为“金针菜”,不过考虑到是内地来的客户,还是用我们习惯的称呼来打标签会更合适一点。
药品是打标签最多的地方,我看到有很多家庭医生开具的药,被组长分类在一个个透明袋中,细到一版专门治疗头晕的药都需要标签说明。有一抽屉专门放置了“安宫牛黄丸”,组长跟我说这是用于急救的药丸,需要单独标签,以后在慌忙之中才方便快速找到,不那么紧急的药不需要单独以名字为标签。真的是很科学的分类方式!
看一个家庭的药柜也能大概估计出来家人的健康状况,不知道我到了中年身边会有多少药品需要跟随呢。
“你必须学会怎么用”
家里常驻的其实只有一个印尼姐姐,她看起来很年轻,大概率比我还要小。她通常十分沉默,面相有一种佛相,很多柔和的线条。后来知道她能听懂普通话和会说一些,但不认识中文,煮饭也不太会中餐。我其实有些不解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找到她,但同行的DD说很多姐姐一开始都是这样来的,在香港工作的时间里她们会学会语言和厨技,不用太担心。语言实在不通也可以借助翻译软件。不过我想长期煮食一个跟自己文化差异非常大的地方菜,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比起语言我可能更在意她每天吃的是什么。我们在整理厨房的时候看到有一个收纳箱里塞满了零食,一包包营多面(印尼捞面)让我迅速反应过来这是她的物品,她熟悉的味道静静地躺在一个角落偶尔给她带来慰藉。
主人的助理是专程飞来香港协助搬家的,她几天后签证到期就要离开。面对一个高级的厨房,里面各种嵌入式蒸烤箱、蒸箱、烤箱、咖啡机(没错一样的功能有很多重复的家电),是德国品牌,没有人熟悉。她的华为手机查不到关于这个品牌的信息和说明书,所以求助于我们。老板命令印尼姐姐务必学会所有的家电,所以这变成了助理头号紧急的任务:把她教会。
我们答应在空闲时间可以帮助她查找说明书,在工作中我至少听到五次助理对印尼姐姐说“你必须学会这里所有的工具”,印尼姐姐也只是沉默着站在一旁,偶尔点头。我作为旁观者也感觉到压力很大,同时我也明白助理自己的焦虑无处发泄只能一遍遍重复这句话来排解。大家都是这个家庭里的被雇佣者,主人一句话就是需要很具体地落实。后来我们在YouTube上找到了这款蒸烤箱和咖啡机的教学视频,她们才如释重负。
我们加班到了11个小时,在最后的一两个小时里我的注意力已经有些涣散,重复的弯腰和蹲起让我的背部开始疼痛。但我听到客厅里传来一阵阵爽朗甜美的陌生的笑声。原来是大猫在印尼姐姐身边玩耍,旁边的东北阿姨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白天我见到她们的表情都是皱着眉头不太自在的,夜晚主人不在家,屋里只剩下六个女人还有一只猫,她们有一些空隙可以舒展开。
搭乘的士在夜色中下山,坐在茶餐厅里已经是晚上十点。我点了一份扬州炒饭和阿华田,我们每个人都要了一份碳水+肉的搭配,平常很少吃米饭的组长也几乎快要吃完。难怪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说“这份工作不会让你减肥,反而有可能增肥”,不规律的就餐时间和体力脑力大量消耗后的冲动进食怎可能还让人保持想象中的优雅。我们兴奋地复盘着今天的工作,至少走的时候助理是很满意的。但可能一开始没有严格按照区域来分配工作导致快要结束的时候客户突然增加了整理需求。我们这次也没有像常规的整理团队那样严格划分等级,三个人互相补充配合,和客户都有一些直接的交流,但所幸没有任何矛盾,还算顺利地完成了。
组长当着我们的面给我们结了当日的薪水,真的很欣赏这种做事的节奏。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很幸运,没有遇到过于挑剔的客户,家里卫生状态十分清洁,收纳用品也很充裕。重点是家里面积宽敞,可以有充足的地方把物品都摆出来分类,在香港能做到这件事的家庭可能真的不多。
我也很感激第一次实习遇到这样的客户和灵活的团队,身体劳累但心不累。想到回去要面对的设计工作,回到所谓的“创作”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博弈,我就感到有点涣散。当初想要学习收纳也是为了这份看得见的改变,它的创造在每一个动作中迸发,给人的生活带来实在的帮助,也帮助我抵抗虚无感。我们有拍照存档所有的工作,或许在表面我们既没有扔掉很多东西,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它应该是一个方便印尼姐姐下厨、方便主人寻找生活用品的一个系统。我希望她们可以跟这间新家、自己搬来的宝贝们建立更健康的联系。
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工作了!
2025年10月28日于九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