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鞭子,还有对生活戒不掉的渴望。
理解已成奢望,慢慢淡出社交软件和短视频平台,开始关心新闻。大把时间扔给Deepseek,希望获得信息。在ebay网上购书,加上运费就要两倍的钱,拮据从运费账单边缘角源源不断的泄露出来。愈知晓愈惶然,突然发现英文特别重要——公开成中文的事物还是不够一手。宁愿一个一个词查也不放弃。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开罗紫玫瑰》说:“现在的学生更渴望获得大量一手信息,他们似乎已不需要老师这个筛选机制。我想那大概是人文整体衰退的时代。”我真没法完全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文的衰退,听起来多么哀伤。
小时候AI没那么火,只是称机器人。每次读到教师在未来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我都觉得很滑稽。怎么可能呢?以为那是众多阴谋论信息流中的一个,必将随着2008年的热浪滚滚而去。那时候一切好像都没改,奥会的余光Still in there。现在才发现这个提问多有预兆:老师不参与立德树人的工作了,学生憎恶老师,老师和学生的价值观比以往更割裂。考试教育也许也使得学生和AI学习事半功倍。其实不单是学生不一样了,是时代不一样了。以后的AI也许可以发展到那么一种境界,生成每个学生都各自喜欢的老师。很赛博朋克的感觉。
不过我一直以为教学这种互动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在英国念书的朋友听完我的报告后告诉我:“教育的田园时代已经要过去了。每一代都有可能是田园生活的最后一代。”
我说:“什么田园?”
他说:“朴素的男耕女织,纯粹的师授生学。现在教育的目的性太强了。”
我说:“你在英国生活太久了。所有中国人都很热血,东方每一天都在自我救赎。孩子们觉得天天在教室里坐着就是青春。”
青春越来越像地狱。你知道色彩学吗?全是血和火的颜色。那天看到“血火青春”横幅,吓个半死。干嘛要每天吹捧运动健儿?国家不是科举制吗?升入高中后,所有疑惑犹如轮盘归位。我本来以为青春是时间和创造力,真疯狂!消费主义愈演愈烈,流媒煽风点火,孩子们脑子里充满幻想,每分每秒都在飞蛾扑火。电视机里的笑容越来越大,笑成梯形。这个国家无法逼你快乐,但要逼你以快乐为理想。空气中有鞭子在抽打我们。淡豹说的,
同学说学不懂政治哲学,因为自己是唯心主义者,理解不了唯物主义价值观。我没法理解:唯心主义在中国简直活不下去。再唯心的上进学生其实也很唯物。唯物主义不再是烧香拜佛,成了课前动员口号。我爸说唯物主义在应用中越来越唯心,啥也不冲突。同学每天中午不睡觉自习,竞争者趋之若鹜。宗教般的狂热很像美国梦,但又不同。学校走廊贴着“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明晃晃透着贪婪。
志向不等于功利心。“我要考XX大学”是志向吗?至少不是青云志吧。算了,你也不了解。这是很沉重的东西——学校正使志向变得愈发偏狭,所以学生更害怕失败。那些宏大叙事只能让人想到毛泽东、周恩来、Lady Gaga。我觉得XXX的志向就是超过班级第一。他每天监视我,吃早饭时五官放空,特别恐怖。那表情写满贪婪与无知。
“知道考砸时我们感受什么吗?”
“难过沮丧?”
“是愤怒。”
他说:“你对生活渴望太强,特别存在。”
“嗯,活下去必经的希望。”
有次他打来长途电话:“我和Faith分手了。什么是未来?”我以为他情感崩溃。沉默很久,他说Faith认定两人没有未来。我迟疑道:“未来是看不见也逃不掉的问题。”
“是啊,可faith是怎么预见的?你还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吗?2008年版的小学生未来作文,大家最喜欢畅想篇里的糖果屋和清凉饮料,就是那个为高温下的铁皮游乐设施问题预备的。一喝孩子们就不怕烫了,还有那个运动员设计的弹盖系统,喝完变成清凉糖,纳入口中,不是难吃的薄荷硬糖,房子是果冻和旺旺仙贝做的,并憧憬未来。但现在还有铁皮设施吗?各种各样的新制塑料?我们总优化当下的东西,组成未来天下一些美好元素或是阴谋元素,可是未来往往会使东西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按这一个角度,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很难好的,坏的,我们只能看到当下格式的未来。”
“你们谋划过什么未来?”
“我以为会养狗,Faith想要孩子。她怕有天我们不再相连,就借孩子维系感情。分手前她每周聚会新朋友。浓情消失,未来仍不可测。”
“若走到结婚生子那天呢?”
“别假设历史。”
“你像文科生。国内高中选科”
他正色:“我是文科生啊。”
在我们漫长的谈话挂断前,这个念头还萦绕在我脑海里。那大概也是我们仍有联系的原因。而在沉入巨大迷蒙的睡眠前,我有一个问题还是没有出口,如果没分开的话,你会喜欢faith给你们谋划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