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是海,海后是天
出生到现在三十年,我在三个城市生活过。
-第一个城市是我出生的地方——南京。人们都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多少英雄豪杰都选择在南京建造自己的陵墓。我的第一个家就在紫金山脚下,小时候家里的人经常带我去紫金山爬山,去明孝陵爬城墙。 我在南京一直呆到17岁,然后选择义无反顾地出国。我的高中是一所市重点中学,虽然父母和以前的朋友都很羡慕,但只有我知道那短短两年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学科,常常不知道自己坐在教室的意义是什么,除了自我怀疑以外,也经常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不在一个维度里。可能学霸们都是体面的孩子,但是被全班大部分的同学冷暴力也不是一件容易忍受的事情。当时我能看见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国,远离当下的环境,寻找机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高二下的时间过的很快,出国手续办下来以后,我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南太平洋的飞机。
-我来到澳洲以后,在西澳读本科。西澳大利亚是一个占了澳洲三分之一的国土,但是人口却不到200万的一个孤独的大州。首府珀斯市中心围绕着一条美丽的天鹅湖以条形的结构向南北延展。因为靠着海岸线,所以随处都是沙滩和海景, 连空气里都是咸咸的味道。唯一不足的是炎热干旱的天气,当时很深刻的感受到其实晴天也会让人抑郁。天空永远都是一碧如洗,没有云朵的遮挡,阳光就那样大剌剌的照在人的脸上,身上,除了晒伤的疼痛,还有对于这一成不变的气候感到的无奈,无聊和崩溃。每一天都是相同的, 整个城市好像是一座巨大的工厂,生活就是无限循环的流水线工作,时间久了,再贴心的工作环境也会让人感觉厌烦。 毕竟人们是因为感受过了乌云和阴雨,才会在雨过天晴时感到欣喜。在珀斯呆了四年,本科毕业,我感觉自己和整个城市一样干旱,没有想法,没有活力,像一个快要中暑的人,既茫然又焦虑,如果再找不到水源,等待我的便是痛苦的死亡。
-于是我收拾行囊,来到墨尔本。从2016年来到墨尔本, 今年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我依然对这个城市充满热情。很多人都说大城市人情冷漠,我却很喜欢这种繁忙又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满分I人,但是却意外的很喜欢观察别人的生活和周边的环境。大城市的样本多,让我能够参考的数据就多,我也就乐此不疲。看见生活的多样性,让我的想法更具包容性也更加洒脱。自从开始工作,我也开始去更多的地方旅行,尝试更多的兴趣爱好,不断扩展生活的边界。
其实现在想来,每一次重要的时刻大概都是新旧环境的交替时刻。当觉得被困住的时刻,如果纠结于自身,可能只会越陷越深,不如向外探寻。新的环境虽然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可能是让我摆脱身处的泥潭的最快的选择。所以致自己:勇敢一点,拥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