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xvul3al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真相]不一定是對的,[專業]只需要配合演出

xvul3al
·
·
符合需求,可能不需要專業

在科技服務業的工作裡,我常常需要透過專業知識與科學方法,替客戶分析產線上出現的異常狀況。這些分析背後的基礎,往往只是簡單的化學式或製程邏輯,再加上幾項儀器的實驗與檢測,便能為客戶指出異常的真正原因。理論上,這些報告應該能幫助客戶改善製程,讓生產效率與品質更上一層樓。

然而,產業的現實卻常常不如預期。

許多時候,分析報告的「真因」並不是客戶最在意的重點。對不少客戶而言,報告只是一份「專業背書」......一份看起來完整、有專業用詞、有儀器圖片即可。甚至有些客戶在報告前就已指定希望用哪些分析方法,至於真正有用的檢測方式反而不在需求清單裡。於是,報告變成了一份「交差文件」,而非推動改善的方針。

這讓我想起學生時期,曾在大型連鎖店打工的經驗。當時的領班告訴我:「客戶是需要教育的。」那時我還覺得合理,因為在速食店,哪怕是總經理、大老闆,大家都得遵守相同的SOP,乖乖排隊、自己回收餐盤。規範的存在,讓所有人都在同一套遊戲規則下互動。

但進入科技產業後,我發現這裡的邏輯並非如此。在這個佔據台灣大半GDP的產業裡,「客戶為大」的思維往往凌駕於專業之上。如果分析結果對客戶的利益沒有幫助,那麼即使再正確,也不會被當成「對的」;相反地,只要能符合需求,即便偏離真因,也能讓客戶滿意。

我算這一行上的「菜鳥」,被分配到的客戶多半需要完整的專業過程與細節說明(p.s),似乎這些客戶可以訓練這一行的新人走向專業,所以我習慣把報告寫得精準。

但......

今天協助一位前輩分析一個小客戶的異常

他卻提醒我:「不用教育,他們要什麼就給什麼。就算寫得再清楚,下次一樣還會再發生。」聽起來無奈,卻也是行業裡不成文的現實。

當然,也不是所有客戶都如此。有些大型客戶或規模完整的公司,他們的工程師能與我們的分析配合,願意從報告中找到真正的改善方案,促使製程進步,這也是我在專業工作中感到成就的一部分。只是更多的時候,專業報告淪為形式,「演出」的成分大於解決問題的實質。

這是我在工作中的一個日常感悟。即便如此,我仍會秉持專業,盡可能寫出對得起自己的報告。只是有時候不禁想問:

在各行各業裡,是否也都存在著這種「需要不那麼專業」的時候呢?

(p.s):菜鳥往往被分配到,最容易難纏的客戶,最需要說服的客戶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