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谈谈高中毕业生的报考志愿及未来学业问题

阿迪
·

现在又是一年高考结束的时候,相信很多同学对于未来的生活既充满憧憬又充满迷茫。我国的教育崇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这使得我国学生在人生的前二十年基本上由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都极度缺乏,成为只会做题的“做题家”。但很多父母的眼界又很局限,随着孩子的长大,应付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时就必须提出来学生应该如何自我成长的问题。


填报志愿就是很多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对此我们的意见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可能很多人会反驳说,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那么多选择机会,试错成本很高,应该优先选择好就业的专业。但是这些人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一般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判断一个热门专业在四年后乃至更远的时间段是否仍然是热门行业。比如前些年热门的机械、土木、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现在已经变得逐渐冷门。而汉语言文学这种以前都瞧不上的专业,随着考公热也成了热门专业。其次,热门专业的学习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比如医学,本科就是五年,而且医学本科生很难就业,只能继续读研读博,在工作之后也有不停的考核,需要慢慢熬资历,人生一大半时间都耗费在高强度的学习工作中,最后往往是有命赚钱没命花钱。再次,如果学习到了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痛苦,会有诱发心理疾病的风险。即使达不到抑郁症这种程度,也会对自己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和质疑,比如常见的“空心病”。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最后,试错成本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人生的道路很长,除了军校警校等特殊专业,其他专业要想有所成就,本科专业都只是占很小一部分基础,考研时跨考其他专业以及工作时选择和本专业无关工作的人非常多。即使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只在这个行业,有些行业35岁以上就很难留下来。所以填报本科志愿完全不需要去追逐热门。


当然,长期的储蓄式教育把人变成了机器,学生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时就只能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然后在大学里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多学习一些比如数学等基础性的学科,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有诸多帮助。


接下来我们谈谈大学里的学业问题。其实不管填报什么志愿,都无需太把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当回事。国内的大学,除了清华北大等极少数学校由于资源充足,几乎所有专业都算优势学科,发展比较平衡,其他大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学科。而这些学校也更愿意投入资源给这些优势专业尤其是想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这样下来本校其他专业长期得不到重视,资源越来越少,也就自然越来越差。另外,即使是相同水平学校的同一个专业,由于领导的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南京大学哲学系由于张一兵等人的存在,在课程中加了不少当代马哲元素,而其他大学哲学系基本上还是以古希腊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学习研究为主。再比如社会学,清华大学的社会学更加重视田野调查,北京大学的社会学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加上对于国内的大学课程,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作为学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要是按照中学的那套方法学习只会误入歧途。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的情况,实践中问题更多,比如教材普遍质量不行,里面逻辑混乱,内容过时;行政领导粗暴干涉正常教学;学阀垄断导致大量无用课程;低水平老师只会照本宣科,重复朗读十几年前的PPT课件;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禁区越来越多。这些情况都迫使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经历长期做题教育的我们可能会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感到吃惊,但这才是社会的常态。不仅仅是父母在生活上的包办替代让国内学生像个婴儿,做题教育本身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也限制了人的认知能力。在做题考试的过程中,思考的一切中心都在于如何最大程度揣摩出题人意图,在试题规则下解出早就规定好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以出题人为中心,以出题人提问的边界作为思想的边界,以出题人设置的规则为不可逾越的法则。所以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试题,遵守和维护试题规则对各方来说需要什么成本,不遵循规则又有什么后果,如何减少不守规则的代价。这些问题毫无疑问才是生活中更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出题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给自己出题并找到解题答案,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找回被应试教育磨灭的勇气,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勇气。我们被家庭和学校像婴儿一样放置在舒适的婴儿床上,教导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稳定不变又无法反抗的婴儿床上才是幸福的人生,唯一的能动性只有不断讨好父母来得到玩具。很多人接受了这种规训,被培养成了合格的机器人,终其一生只知道听上级话老实工作安稳生活。然而真实世界里变化才是常态,婴儿床迟早会破裂,稳定生活本身就是个幻想。在面对变化的时候,只有勇气才能让人接着走下去,成为适应环境更加完善的生命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祖先由于留恋森林里越来越少的食物而不愿走出森林面对未知的环境,那么今天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类。要去玩,去恋爱,去读闲书,去蹭课,去写作,去享受自己从未有过的人生,去拥抱每一天的生活,去社交,去组织,去实践,去失败,去被嘲笑,不要害怕犯错,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和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切都需要纵身一跃的勇气。


最后借用海因莱因的一段话来描述什么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人,应该能够换尿布,策划战争,杀猪,开船,设计房子,写十四行诗,结算账户,砌墙,接脱臼的骨头,安慰濒死的人,服从命令,发布命令,携手合作,独立行动,解数学方程,分析新问题,铲粪,电脑编程,做出可口的饭,善打架,勇敢地死去。只有昆虫才专业化。”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的人。对以前被做题家思维毒害的人来说,希望高考结束能成为这一过程的起点。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