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Robert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夜话128期回放 欧文笑长 好書導讀《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Robert
·
·

9月13日的夜话,嘉宾是欧文笑长,主要是内容是「沉癮」是現代人的通病,不斷滑智慧手機、吃高熱量食物、追求感官刺激,導致大腦的內分泌產生失調,造成許多身心問題。在這樣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持身心的平衡呢?週六晚間,讓我們一起聊聊。

欧文的简报点这里:

欧文说:現代社會已從匱乏轉變為極度豐饒,這種轉變使我們沉浸在前所未有的高獎勵刺激中,導致對「數位多巴胺」的過度消費。我們的大腦獎勵通路中,多巴胺就像一種衡量成癮潛力的通用貨幣,一種體驗釋放的多巴胺越多、越快,就越容易上癮。智慧型手機如同「現代皮下注射針」,全天候為我們提供源源不絕的藥物、食物、新聞、賭博、購物、色情內容等,其高度的可得性、多樣性和效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戰著我們的生理平衡。資本主義的逐利本質,更透過不斷增加產品的效力與種類,加劇了這個問題,使消費行為本身就能成為一種毒品,並透過網路的社會傳染效應迅速擴散。

我們大腦處理快樂與痛苦的機制,如同一個力求平衡的翹翹板。當我們體驗到快樂時,多巴胺釋放,翹翹板傾向快樂的一側;但大腦的自我調節機制會立刻在痛苦的一側施加反作用力,使其恢復平衡,甚至短暫地傾向痛苦。若長期、重複地暴露在高強度刺激下,這種神經適應會導致我們的快樂反應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短,而隨之而來的痛苦反應卻越來越強、越來越長。最終,快樂與痛苦的平衡點會長期偏向痛苦,使我們陷入快感失能(anhedonia)的狀態,即無法從日常簡單的事物中感到快樂,只能不斷渴求更強的刺激,僅僅是為了感覺「正常」。

這種失衡現象解釋了為何在財富、自由和科技空前進步的今天,全球的焦慮、憂鬱和身體疼痛發生率卻不降反升。我們逐漸失去了容忍輕微不適的能力,不斷尋求分心和娛樂來逃避痛苦,現代育兒和醫療觀念也傾向於消除所有痛苦,反而導致了更深層次的心理脆弱。大衛的故事便是一個縮影,他將睡眠不足與過度刺激導致的疲勞,歸因於精神疾病,從而陷入藥物依賴的循環。雖然藥物在某些情況下能挽救生命,但長期依賴藥物來抹除所有負面情緒,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人性中寶貴的情感深度。

欧文谈到:要打破這種強迫性過度消費的循環,首先需要一個根本性的策略:戒斷(Abstinence)。透過至少四周的戒斷期,我們可以讓大腦失衡的獎勵通路有機會重置,恢復從低多巴胺獎勵中獲得快樂的能力。歐文的生活實踐便體現了這一點,他透過幾乎只吃原型食物、不喝含糖飲料的方式進行戒斷,初期雖然會想念垃圾食物,但久了就習慣了,甚至現在覺得垃圾食物口味過重,這正是大腦獎勵通路成功重置的證明。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運用DOPAMINE框架來系統性地處理問題。這套框架的核心在於透過收集數據(如歐文用智慧手環記錄睡眠、用記帳來標記非必要花費)、釐清目的、誠實面對問題、執行戒斷、練習正念、獲得病識感(如歐文意識到自己只是因為無聊才滑手機、花錢後懊悔無法投資)、規劃下一步並持續實驗,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長期策略。

在恢復平衡的過程中,承認意志力的局限性,並主動設置「自我約束」的障礙至關重要。歐文的實踐提供了具體的範例:他利用空間約束,將手機放在睡前拿不到的地方,杜絕了無意識的滑動;利用時間約束,以番茄鐘來管理容易沉迷的螢幕工作,並用「不插電」的活動來替代。這些策略的核心,就是在他與高刺激誘惑之間創造了必要的緩衝空間。

更進一步的策略,是反直覺地「主動追求痛苦」。透過間歇性地讓自己暴露在可控的痛苦刺激中,我們可以啟動身體的荷米斯效應(Hormesis),促使快樂—痛苦的平衡點重新傾向快樂的一側。歐文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增加這類活動,例如運動閱讀需要專注力的書籍、刻意留下空白時間去體驗無聊,以及練習一次只做一件事。這些看似微小的「痛苦」,卻能有效地增強他對痛苦的耐受力,並提升從微小事物中感受快樂的能力。

最終,持久的康復不僅是個人的生理戰役,更是深刻的心理與社會轉變。踐行「徹底誠實」,並在社群中培養「親社會羞恥」,能有效地抑制成癮傾向。真正的解脫,並非逃避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而是像歐文一樣,透過散步、聽音樂、與親友進行健康活動,甚至尋求心理師協助,全身心地重新投入其中,在真實的人際關係、有意義的挑戰和日常的實踐中,找到遠比短暫刺激更為深刻和持久的滿足感。

這些原則不僅是理論,更在許多社群的探討與實踐中得到共鳴。本次夜话边讲边聊:我們的交流便自發地觸及了這些核心議題。討論從新聞中的「萊克多巴胺」延伸至芬太尼等更廣泛的物質依賴,同時也深刻體認到,網路、電子產品乃至賭博等日常行為,都潛藏著精心設計的成癮風險。大家分享的應對策略也與前述的原則不謀而合:提倡透過運動跑步、整理家務等方式「主動追求痛苦」來調節身心;運用「番茄工作法」這類工具進行時間上的自我約束;甚至建議找個無人的地方大叫來釋放壓力。

在個人成長層面,與會者強調了自我接納與社群支持的重要性,呼應了「親社會羞恥」的理念。一位參與者分享了透過一對一教練成功戒斷高糖飲食的經歷,再次證明了外部專業支持與陪伴的巨大價值。此外,對話也延伸至新科技的挑戰,從如何善用AI而不讓能力退化,到智慧手環這類設備如何影響生活,展現了人們在被數位多巴胺包圍的環境中,努力尋求平衡的真實寫照。

這場在友好氛圍中結束的夜話,本身就是一種社群連結的實踐,證明了透過坦誠交流與經驗分享,我們能在這個過度豐饒的時代中,共同尋找通往平衡的道路。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