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到香港:點解越來越多人選擇遙距健身訓練?
疫情後的世界,改變的不只是我們的工作模式、旅遊習慣,還包括我們對健康與運動的想像。以往被視為「備用選項」的網上健身,如今正成為無數人重拾運動習慣的起點。
近年,愈來愈多來自不同背景的都市人,包括香港與英國的上班族、家庭照顧者,以至自由工作者,都紛紛選擇轉向一種新型的健身方式:遙距健身訓練(remote fitness coaching)。
這股趨勢並非偶然,而是反映出一場關於「如何更有效融入運動於日常生活」的深層次改變。隨著生活模式轉變、科技進步,以及對個人健康管理意識提升,傳統健身室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到底是甚麼原因,令越來越多人願意放棄實體訓練,改為透過手機、視像或App平台進行健身訓練?本文將從五個角度深入探討。
一、訓練時間更具彈性,配合現代生活節奏
不少都市人每日需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加班、通勤、照顧家庭,令到傳統的固定健身課程或健身室開放時間難以配合。
相比之下,遙距訓練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高度的彈性與自主安排。不論清晨、午休,還是夜深時段,使用者均可按照個人時間表進行訓練。配合簡單的器材(甚至全無器材),即可在家中、辦公室一隅或旅途中完成運動。
這種彈性不但減少了「要花時間趕場」的心理壓力,更有助於訓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額外的負擔。
二、個人化程度高,訓練更有目標與系統
坊間常見的免費健身影片或App,雖然方便,但往往無法根據用戶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例如身體狀況、運動經驗、訓練目標(如增肌、減脂、舒緩痛症)各有不同,單靠一式一樣的影片難以因應個別需要。
而遙距教練的價值,正正在於提供針對性的訓練設計。合資格的教練會先了解學員的背景、生活節奏與運動習慣,然後制定每週訓練內容,再按表現作出微調。
部分遙距教練更會透過App記錄訓練數據、分析表現、提供飲食建議,從而令整個過程更具連貫性與成效,長遠來說亦更容易持之以恆。
三、無需依賴大型場地或器材,適合香港居住環境
香港住宅普遍面積有限,令不少市民認為「家中做運動」難以實行。然而,隨著遙距健身服務的成熟,不少教練已能靈活調整訓練內容,配合狹小空間與零器材的限制。
例如:
採用自體重量動作,如深蹲、棒式(plank)、登山者等
使用家居用品代替健身器材(如水樽、椅子、毛巾)
以短時間高效率訓練為主,如Tabata或循環訓練,減少對場地的依賴
這種「不受環境限制」的特性,正正回應了香港人在運動上的現實痛點,尤其適合無法長時間外出的人士,如育兒家庭或居家工作者。
四、專業指導+持續追蹤,提升成效與動力
不少人做運動難以持續,往往並非因為懶惰,而是缺乏方向與正面回饋。
傳統健身室中,教練未必能每次密切跟進;而自學模式則更容易出現姿勢錯誤、訓練過量或成效不明等情況,長遠削弱動力。
遙距教練則傾向建立長期關係,透過每週檢討、語音回饋、影片回顧等方式持續追蹤進度,亦會定期更新課表,避免出現訓練瓶頸或單調乏味的問題。
這種雙向溝通模式,讓學員更容易建立目標意識與責任感,進一步提升持續運動的可能性。
五、費用更具彈性,性價比逐步提升
不少人以為請私人教練需支付高昂費用,事實上,隨著遙距教學模式普及,市場上的選擇亦越來越多元化。
以遙距訓練為例,收費模式可根據不同需求分為:
月費制(提供每週計劃與跟進)
按次收費(個別視像課堂)
小組教學(多人共享成本)
這類服務一般較實體私人教練為低,而功能甚至更全面,性價比相對較高,亦更容易納入日常開支之中。
網上健身例子
育兒媽媽的時間管理選擇
Claire是一位育有兩名子女的英國媽媽。過去她嘗試報名健身室課堂,但每次外出需安排照顧人手,令運動變得困難。自從轉向遙距訓練後,她每天趁子女上學後,在家中進行30分鐘訓練。她表示:「能夠根據生活節奏彈性安排,令我更願意堅持落去。」
Marcus是一位在中環工作的上班族,長期腰痛及精神繃緊。他選擇透過網上服務,與英國的健身教練訂立日常拉筋與核心訓練計劃,並利用午餐時間或下班後完成簡短訓練。兩個月後,他表示精神集中力顯著提升,坐姿改善,整體工作效率亦有進步。
遙距訓練的核心不在於形式,而是可持續性
運動不應該是遷就時間表的「任務」,而應是配合生活節奏的習慣。而遙距健身教練的出現,正正打破了運動只能「出門做」的迷思。
對於生活繁忙、工作時間不定、或居住空間有限的現代人而言,這種以人為本、結合靈活性與專業性的訓練模式,或許才是最實際可行的選擇。
當我們不再執着於形式,而開始真正關注「自己是否有足夠支持去堅持」,便能發現:運動,其實可以是屬於自己的節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