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49、从善如流?从恶如流!——孔孟教化的真相

弗语是
·
【摘要】匡章阻止父亲杀母,被孟子斥为“贼恩之大者”;因父杀妻逐子,孟子又教导匡章“休妻逐子”以守孝。于是,“尊者作恶为德,卑者抗恶为罪”,成了儒家礼法的最高逻辑。孔孟以“孝”“礼”包装暴力,把继承恶行当作美德,把阻止罪恶当作叛逆,遂使“从善如流”化为“从恶如流”。两千年后,“有奶才是娘”“顺上欺下”的民族习性,正是此道德教化的延续。

本文打开了被传统学者捂了两千多年孔孟之道臭屎窖的盖子,揭开了“东亚病夫”文化根源之一角,提请读者们谨慎阅读!

引文

华夏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智慧就是黑白颠倒,说一半藏一半(隐恶扬善)。传统国学者高调教导世人要“从善如流”,殊不知现实中却秉承“从恶如流”的道德传承。

中国为什么不敢开逻辑课,因为只要开逻辑课,许多传统经典都该被扔进垃圾桶,传统学者就无法欺世盗名了。

正文

儒家“三纲”的原则就是“君权至上、父权至上、夫权至上”。现实社会中对弱者要敢于作恶,才能维护君权、父权与夫权的权威!

一、孟子的“从恶如流”理念

对弱者要嫉善如仇,从恶如流,孟子演绎的最为完美。

孟子有个朋友叫匡章,《战国策》与《孟子》分别通过齐威王与孟子对匡章的评述,揭示出匡章家里曾经发生的几件大事。我们依时间顺序将这几件事捋一下。

① 匡章年轻时,匡章母亲启得罪了匡章父亲,章父要杀害启。——《战国策》

② 匡章阻父杀母。——《孟子》

③ 匡章被父亲赶出家门。——《孟子》

④ 章父杀启后,将其尸体埋在马厩下。——《战国策》

在信奉鬼神的时代,令马踩踏尸骨使其灵魂不宁乃是对死者最怨毒的侮辱,比鞭尸还恶毒。可知章父非常暴戾,在家中骄横跋扈。

之后匡章认识了孟子并成为朋友,接受儒家道德教化。孟子依儒家“夫尊妇卑,父尊子卑”的原则,教导匡章:父亲的恩德重如泰山,母亲的生命、恩德及儿子的诉求轻如鸿毛,故认定匡章阻父杀母乃是对尊贵父亲的叛逆(贼恩之大者),属不孝悖德非礼的行为;同时还鼓励匡章子承父志。

被孟子教化后的匡章性情大变,不再感恩、同情母亲,还要残害妻儿。

⑤ 章父死后,匡章仍任马踩踏母亲尸骨。——《战国策》

⑥ 因章父杀妻逐子成为鳏夫,匡章也休妻逐子过上鳏夫生活。——《孟子》

⑦ 公元前323年,秦伐齐。齐威王命匡章做军队统帅,并承诺匡章若能打败秦兵,将亲自出面将章母启的尸骨从马棚下移走不再受马踩踏之苦。匡章则推辞说,不能为了解救卑贱母亲的尸骨与灵魂而欺负死去的尊贵父亲啊!——《战国策》

以上七宗事,依现代文明理念只有匡章“阻父杀母”为“善举”,其它事件均属“恶行”——各位读者不会反对吧。

然而,孟子依“三纲”原则,竟然对匡家唯一的“善举”予以谴责,并鼓励匡章对父亲的恶行进行复制,残害妻儿!

可见,孟子教导匡章的理念便是嫉善如仇,从恶如流。

父亲作恶了,儿子必须延续父亲的恶;前世卑者受到残害,后世卑者必须重复受到同样的残害——这种荒唐的圣贤教化,也只有世上最蠢昧邪恶的民族才会死抱住不放吧!

因父亲杀妻逐子,儿子必须休妻逐子,依这个孝道原则,匡家必断子绝孙!

孟子竟然将“断子绝孙”理念输送给自己的“朋友”,这世上还有比孟子更阴险的“损友”吗!

二、古籍原文

现将古籍原文摘录并翻译如下。读者可以依据原文与上节总结的匡家七宗大事进行对比,看是否有出入。

其实相关古籍的文字并不难解读,而最难逾越的则是传统学者良心不正,给世人设置的“标准答案”——为了掩盖《孟子》文字的恶毒与恶臭,传统学者故意以高屋建瓴的姿态专讲大道理,顾左右而言他,以转移读者的视线!

孟子“贼恩之大者”就是告诉世人,匡章阻父杀母伤害了恩德大的父亲的感情!而传统学者的标准答案竟是:因父子的亲情,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故只有朋友关系,才能够将教育正常化——可谓最为标准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标准答案”了

责善,有无数种情形。丈夫要杀害妻子,恐怕只有家人才能阻止吧——朋友毕竟属外人,谁能将手伸长到干预他人家事的地步呢!

故提请读者们注意两点:其一,只有将《孟子》与《战国策》有关匡家的记录综合起来解读,才能完美地演绎出匡家的故事。其二,我们只有坚持逻辑底线,就事论事,拒绝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的大道理,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

  • 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战国策·卷八·齐策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 【译文】(齐威王)说:“章子的母亲启得罪了章父,章父杀启后将其埋在马厩下。我任命章子为将军,鼓励他说:‘你很有能力,只要你能打败秦军得胜而归,由我出面将你母亲的尸骨从马厩下移葬出来。’章子回答说:‘我并不是不能移葬母亲尸骨。臣的母亲启生前得罪了臣的父亲,臣的父亲死前并没有让臣移葬母亲尸骨。没有得到父亲的命令便移葬母亲,是欺负已死的父亲啊!所以不敢移葬母亲。’章子能够为人子而不欺死去的父亲,岂能为人臣而欺活着的君王呢!”

为了“不欺死父”便任母亲的尸骨与灵魂不得安宁。这世上还有比传统文化更丧心病狂的道德吗!

  • 孟子曰:“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孟子·离娄下》

  • 【译文】孟子说:“夫章子啊,为救母劝父行善而被赶出家门。劝责行善乃朋友之间的交往原则,子为救母劝父行善,属伤害恩德大的父亲的叛逆行为!章子难道不希望有夫妻子母的家庭之欢乐吗!就是因为得罪了父亲,而无法亲近孝敬父亲(使得父亲过上鳏夫生活)。章子也依仁孝的原则,休妻逐子,终身不再养这些家人(,也过上鳏夫生活)。匡章认为若不这么做,他的罪孽就大了。这就是仁孝的章子啊!”

读孟子的说辞将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但通过匡章认识孟子前后理念的转变及孟子对匡章行为的赞美,便可知匡章从阻父杀母到对母亲的麻木及对妻儿的残害,必与孟子有关。

父亲要杀母亲,儿子阻父杀母有罪——世上还有比这更龌龊与无耻的文化吗!

父亲杀妻逐子,儿子必须休妻逐子——世上还有比这更恶毒与荒唐的文化吗!

母亲的尸骨被马踩踏,儿子居然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热闹,还要力阻他人破坏这“美景”,还能得到普世的颂扬——这样的民族若还不沦为“病夫”,有天理吗

在孟子的教化下,匡章由饱含泪水的受害者转化为理直气壮的施暴者!齐威王欲通过“君权”来干预匡家的家事,对弱者施以援手,却被匡章以维护“父权”的名义婉拒,竟也成为美德!

将一个对母亲有同情心孩子,转化为对弱者麻木冷漠的施暴者,便是孟子道德教化的功劳!

儒家道德便是令华夏稳居“东亚病夫”宝座的底蕴!

三、孟子“从恶如流”的理论依据

孟子指导匡章的理念源于孔子的道德思想。

当然孔子的道德思想远远要比“嫉善如仇”与“从恶如流”更为复杂。

  •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曲礼下》

  • 【译文】儿子侍奉父亲,父亲若要做不合理的事,儿子就要劝谏父亲,若多次劝谏,父亲却仍坚持,儿子就要哭嚎着随顺父亲。

这是孟子诛心匡章“贼恩之大者”的道德依据。

注意,这里的“亲”不能译为“父母”。因为儒家宣扬男尊女卑,只有父亲才有资格在家中骄横跋扈!

依孔子的道德,匡章父亲要杀害匡章母亲,匡章可以温柔地多次劝谏父亲不能杀母亲。但父亲若坚持要杀,匡章就应该哭嚎着随顺父亲杀母亲。

依儒家尊卑理念,尊者杀戮卑者天经地义,卑者不能反抗。

依儒家更深层次的道德,儿宜替父担罪,即匡章应该亲自杀害母亲,以避免父亲手上沾上鲜血才是品行兼优的孝子。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 【译文】孔子说:“父亲活着时,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儿子的行为;若是儿子能继承父亲的处事的方式而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这是孟子引导匡章子承父恶的道德依据。

依孔子的孝道原则,父亲行善了,儿子也必须行善;父亲作恶了,儿子也必须作恶!儿孙还要将父祖的善或恶传承永远,才是后代的责任与义务!

故章父杀妻逐子过上鳏夫生活,匡章也必须休妻逐子过上鳏夫生活,才合于孔子的孝道。

当然,若严格按孔子的孝道,匡章也应该杀妻逐子——显然孟子还仍良心未泯——作为华夏的后代,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为孟子仅存的这点儿善心感恩戴德呢!

对尊者逆来顺受,对卑者肆意妄为;嫉贱如仇,从贵如流——才是孔子最正统的道德思想。

匡章认识孟子前,行为完全与儒家道德相悖。而认识孟子后行为均与儒家道德相合,故匡章后期的行为,必是受孟子教导的结果!

四、孟子理念对匡章家族的伤害

我们只有厘清匡章对家人伤害的程度,才能体会到孟子思想邪恶的力度!

1、匡章妻儿的悲惨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世人最强调女人的贞节——女人被休说明妇德有亏,甚至连娘家人都会蒙羞。

贵族的孩子,必能尊享世人的万千崇爱,而一旦沦为孤儿,立会饱受世人的嘲笑与欺凌!

匡章的儿子还必会孤独一生——谁家女儿会嫁到以休妻逐子为孝道的人家呢!

匡章休妻逐子,将妻儿从天堂直接推入地狱,实为对妻儿最恶毒的残暴!

2、匡章祖宗的悲惨

依传统家族理念,活着的贵族需承受先祖的护佑,才能子孙繁盛;先祖则要享用后人的祭飨,才不致成为野魂饿鬼!

对于活着贵族来说,先祖最为重要;对于死去的贵族来说,后代最为重要——先祖与后代属“相依为命”的利益关系!

贵族最怕的是后代不孝父母,不敬祖宗。但比后代不孝父母,不敬祖宗更坏的情形则是断子绝孙——儿孙没有了,祖宗也废了,标志着整个家族被连根铲除,输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匡章的父亲应该只想杀害启,不想祸及子孙吧!请问,哪个当爷爷的,希望自己的孙子倒霉呢——估计章父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暴行被孟子利用后,竟然成了将自己后代灭绝的屠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匡章休妻逐子,乃大不孝之举。齐人都评价匡章不孝,而孟子却对匡章的行为极力地辩护与赞赏,可知孟子才是人类的邪师之首!

五、孟子的立世之道

俗语说,无利不起早。孟子不遗余力地坑害匡家,应该不是为了磨牙吧!

如果我们将利益因素考虑进来,或许就能有新的认识。

因《孟子》并没有利益方面的文字记录,故我们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孟子之腹”了。

1、孟子以德谋利的手段

匡章为武人,智商不太够。孟子不但坑害了匡章,还将匡章家族彻底搅碎。

孟子明知道是在坑害匡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若是为了利益,便讲得通了。

匡章能够被齐王封为军队统帅,必出身尊贵。

匡章帅领齐军最终打败秦军,拯齐国于危亡之中,必会受到齐威王丰厚的赏赐。

故无论是匡家祖上传下来的财富,还是匡章自己挣来的钱财,必非常丰厚。

那么,匡章成为鳏夫后,匡家丰厚的财富最终会何去何从呢?

或许有人会说,匡章虽然休妻逐子,但与儿子仍血脉相连,当然会传给儿子了。

但这种说辞显然有违匡章的品行!一般来说武人不会有很多心眼儿,匡章能够“不欺死父”,说明匡章很重视做人的原则,应该不会为了遮人耳目才休妻逐子吧。

那么,匡章会不会将财产赠给本族的后人呢!匡章既然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休妻逐子,匡章就一定不会认可没有休妻逐子的同族家人,故这种情形也不太可能。

所以,匡章财产最大的可能便是供奉给了“恩师”孟子。

孟子一生,虽然精通儒的礼仪,却不从事儒的任何职业,如占卜、治丧、媒妁、人贩子、盗墓等。

也就是说,孟子一生并没有一个正当的谋生职业。

而孟子忽悠各诸侯国的君王均失败后,便窝在家里闭门造书了——这也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喽!

推测匡章的财富被孟子全额接手了!

为了图谋匡章的财富,孟子才会谴责匡章阻父杀母并引导匡章残害妻儿,便不足为奇了。

孟子将匡章的列祖列宗及儿孙都给卖了,匡章还要替孟子数钱,这才是古儒谋略达到极致的境界。

2、孟子以德立世的智慧

据胡适考证,周儒不劳动,以骗吃骗喝为生计,乃华夏最早的骗子团伙。

骗子最基本的技能便是讲话必须特别动听!

读孟子讲话最为良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面对匡家的灾难,孟子竟然能够津津乐道,口若悬河。读孟子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恻隐之心与悲悯之意,反而欣慰之情与赞赏之态溢于言表!

可见孟子以德立世的原则:好话当说尽,坏事要做绝!

传统学者为什么喜欢唱高调,对他人的灾难没有同情心甚至会幸灾乐祸——因为孟子就是这种人!

3、孟子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愚昧欺诈的社会,智商才是决定人生能否幸福的底蕴。

孟子忽悠各国君王时,虽然也好话说尽,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坑骗匡章时却能顺风顺水——说明在古华夏要想成功,智商才是第一要素哦!

在华夏,智商高的人,便可坐享他人财富;智商低的人,活该被骗得家破人亡!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欺凌弱者,因为欺凌弱者乃世上最安全的利威两全之策;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造假欺诈,因为造假欺诈乃世上最机巧的无本取利之策;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道貌岸然,因为道貌岸然乃世上最快捷的欺世盗名之策——均为孔孟之道传承的精华!

柏杨说,中国人一定要防备中国人,便是对孔孟之道最精准的注释!

4、孟子教导的治国之道

齐国为什么会败亡,因为学者用舌头就能将匡章这样优秀的武将世家灭族——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不败亡!

孟子成为华夏亚圣后,自然也就成了学子们效仿的楷模,便注定华夏历朝必以败亡为结局。

读华夏古代文艺作品,武官总是斗不过文官——因为华夏独尊儒术后,武官盯的总是敌人的头颅与财富;文官盯的则是武官的头颅与财富!

所以在华夏,文人成功了就会成为孔孟,而受世人万世景仰;失败了就会成为秦桧,而受世人万世唾骂!

其实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者,便没有资格骂秦桧,因为大家本是一丘之貉,只不过命运有别罢了!

六、结论

华夏被称为“东亚病夫”,并非中国人天生有病,而是后天必得病——病根就是传统文化。

中国人为什么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喜欢欺诈,因为儒家仁义道德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导世人以道貌岸然的方式媚上欺下,巧取豪夺,坑蒙拐骗!

儒家仁义道德有两大治世功能。

1、隐恶扬善,佛面蛇心

儒家仁义道德最核心的理念,便是教导世人“奉献”,且要“甘于奉献”。

儒家学者讲奉献,并不是要自己奉献,而是以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迫他人奉献!

有人奉献,就必然有人有索取。那么依儒家道德什么人应奉献,什么人宜索取呢!答案是:卑者应奉献、尊者宜索取;愚者应奉献,智者宜索取!

宣扬“奉献”几乎是人类所有邪教共通的定律!所以,儒家的仁义道德实质就是佛面蛇心,外善内恶。

依儒家的道德标准,高尚的品行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 其一:尊者、智者占便宜了;

  • 其二:卑者、愚者吃亏了!

即:世事只要符合这两项中任何一项标准,都属高尚的正义品行;若两项都符合,便属圣德的大义品行。

华夏传统的经典作品,几乎都在歌颂这两种品行。

《三国演义》刘备被吕布打败逃进山里,猎户刘安因家里没有肉,便杀妻请刘备吃了一顿美味,并获得一百两赏银,得以孝敬母亲!因刘安的品行符合这两项标准,故受到学者们的颂扬!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也符合这两项标准,而受到学者们的推崇。

传统国粹《大明英烈传》,武功高手罗汉因奶奶被满人胁持,罗汉便义无反顾地当汉奸。因受他人梗阻罗汉做事不力,满人将罗汉的奶奶杀害。罗汉听闻后悲愤交加,冲到长安城大街逢人便砍为两爿,直杀到长安城家家闭户为止!而作者仅用一句“百善孝当先”便将罗汉的行为彻底洗白。

依儒家的道德,卑贱者的生命都不如尊贵者的一顿美食更重要;自己的亲人被害了悲痛欲绝,肆意杀戮他人泄愤竟也成为善举。

在儒家道德的引导下,国人为了尊亲(君父)的利益,便可以杀妻、埋儿、无端杀戮路人,还被传统国学者称颂!可见,儒家的仁义道德才是世上最为自私与邪恶的理念!

读传统国学作品,儒家学者所称颂的“正义”或“大义”之举,基本上全是对弱者最恶毒的算计。

在华夏凡是“以德治国”的时代,必会将社会弄的乌烟瘴气,便是经实践检验出来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2、上纲上线,作恶为义

在礼仪之邦,只要将世事上升到道德层面,世人就必须“见义勇为”作恶——不作恶便有罪!

许多人可能认为,“阶级斗争”乃是毛泽东同志所创,殊不知,儒家文化才是“阶级斗争”的始作俑者!

儒家依尊卑的道德将世人分为三六九等,倡导阶级压榨,便是华夏阶级斗争的根源!

孟子“贼恩之大者”便是将匡家家庭矛盾升格到阶级斗争层面的“上纲上线”之语,促使匡章必须站队。

在孟子引导下,匡章最终站队到父亲尊贵阶层的立场,母、妻、子则成为卑贱阶层的仇雠!

为了掩盖同阶层父亲的恶行,匡章必须用更多的恶行来为父亲洗白。

匡章的母、妻、子有错吗,古籍没有记录!但站队后的匡章则必须对“仇雠”进行残害。

匡章对母、妻、子的残害,代表了尊贵阶层的胜利!匡章(及前述刘安、郭巨、罗汉)成为尊贵阶层的“守护神”,自然会受到尊贵阶层与学者的赞许。

依仁义道德,尊贵阶层欺压卑贱阶层天经地义,卑贱阶层必须逆来顺受,不能反抗;而尊贵阶层若不残害卑贱阶层便属德行有亏!

家庭本应以亲情为重,孟子竟然要给划分阶层;对底层人不能同情,必须残害才合于仁义道德——便是儒家文化丧心病狂到极致的铁证!

如果匡章不认识孟子,没有接受仁义道德教化,匡章或会家庭幸福,妻妾成群,儿孙满堂。匡章受孟子蛊惑后,竟然以残害自己及妻儿、断子绝孙为代价,岂不可悲!

匡章主动牺牲自己的家人及后代,依传统理念属见义勇为、大义灭亲的英雄;而依文明思想,则纯属被邪师坑骗的傻批吧!

华夏传统文化历朝均被统治阶层掌控,学者教导世人残害底层人,顶层人才能(短期内)利益最大化——也是孔孟之道能够在华夏根深蒂固的根源!

毛泽东同志发起的阶级斗争,乃是对孔孟之道阶级压榨思想的反制——虽然矫枉过正,但却是防止共产党人被孔孟之道侵蚀变味最对症的良药。

华夏的确不需要阶级斗争,但前提是必须先清除孔孟之道——如果我们忘记了毛泽东同志的阶级斗争思想,而兴盛孔孟之道的阶层划分理念,华夏民众必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文明社会以法治国,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故多良善;

天朝上国以德治国,看人下碟,弱肉强食,故多仇恨。

华夏只要传统文化不灭亡,便永远摘不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所谓“文明”也只不过是自吹自擂罢了!

只有彻底清除孔孟之道,真实地吸纳西方社会人人平等的思想,华夏才有挪入文明领域的希望!

               初稿于2025年5月1日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