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我的家庭故事 · 第二天

愛聽的聲音

littlelambpolarbear
·
·
IPFS
·
聲聲入耳

孩童時代愛聽下雨聲,雨點灑在屋頂上,淅淅瀝瀝,是睡覺前最好的安眠曲。又喜歡雨點打在大傘上的聲音,很清晰、很舒服。小個子撐着一把大傘,被大傘子包圍着,頓時進入了一個寧靜的世界。這個世界就只有我、傘子和雨點連連綿綿的灑在傘上的聲音。抬頭望向傘子內的頂部,有着一支一支的傘骨,每支傘骨上就得幾根這麼小小的綿線把防水布簡單地繫在一支支的傘骨上。這是神奇的創造,偉大的發明!還有,周圍充滿着一股傘子的味道,就是很久都沒有打開雨傘的味道。

一陣陣雨點打在傘上,是動人的音樂,聲音就好像用手去捏皺一個送禮用的蠟質紙袋般,沙啦沙啦地響過不停。幼年的我就對這聲音、這感覺念念不忘!假如要選出人生10件最快樂的事,這一定是其中之一。(*當時六、七十年代,人們會用杏色臘紙袋包裝禮品,尤其是橙、蘋果,甚至餅乾及糖果,再在袋口蓋一張粉紅色正方形紙,紙上印了些圖畫及文字,例如「送禮佳品」之類。之後,會在袋外四方交錯地打一條尼龍繩,之後人們便可挽着這紅色禮品,敬送親友。)

此外,用腳踏碎蝸牛殼的聲音也是愛聽的,每次想起這些片段都叫我悔咎,這樣的傷害一個小生命實在有點殘忍!這樣的無知惡行,並不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除了苦笑一聲,還可以怎樣?想起來,我也喜歡在路上找枯葉,一邊行一邊踏在乾乾的枯葉上,讓它發出清脆的「嗦嗦」聲,這事比較浪漫,是不?「殺」蝸牛不計在內!

另外一件最賞心的樂事,也與聲音有關。就是伏在媽媽的背上,聽她說話時的聲音,幼年的我,經常有這幸福的經驗。媽媽帶我去買餸、去拜神、甚至帶我去看醫生都是揹着我的。沿路只要遇到朋友,媽媽都停留交談,而我總覺得停留了很久很久。不耐煩的我,會嚷着說:「走未啊?」媽媽繼續跟朋友說呀說,我把耳朵貼在她背脊上聽呀聽,什麼內容不知道,只有媽媽朦朦朧朧的聲音在她背上傳出,很有趣!

最愉快的事也包括這些:每逢初二、十六媽媽都做禡,原來逢做生意的都有做禡的習俗。看媽媽忙着劏雞、在廚房煲水、煲湯、燃點香燭、把蘋果、橙放在桌上,把三隻小小的紅色茶杯及三隻小酒杯整齊的排列,而且好講究,口訣是「先茶後酒」,即是將茶杯永遠擺在酒杯的前排,還有沖茶用的中式茶壺都端到桌上,拜神用。這些全部都湊成一種熱鬧氣氛。

最愉快的就是把敬奉完神仙、祖先的雞斬件。媽媽必然叫我上前取雞髀吃,我會先到月份牌上撕掉一張過去的日曆紙,然後小心翼翼地包在雞髀末端,不讓油膩的雞髀弄污我的手。我不用照鏡子,也知道自己心花怒放了。在記憶中的我是一邊拿着雞髀,一邊笑咪咪的,接着當然是大啖大啖的吃。不過媽媽往往要把雞髀上最肥美的雞皮剝掉,她說吃雞皮會令小朋友「奀」皮(頑皮),她每次剝掉雞皮時都會這樣對我說。吃雞髀都是我的特權,我在家中排行最小,吃得最好卻是我,哥哥只吃細細的「飛髀」,即是連接着雞翼的那部份,又名「雞鎚」。我覺得哥哥根本不在乎吃多或少,我是個得寵幸福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