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職業LORA訓練師後的發想
一、前言
近年來生成式 AI 的發展突飛猛進,從靜態圖像到影片生成、從文字到動作,技術越來越有成熟化的趨勢,而依據過往的經驗來看技術的發展期,越是開源免費的化越容易產生新想法和多方面試錯,然後當技術進入快速擴張期後超越一般所需技術瓶頸後,新的產業模式就會開始應運而生,就如同之前的mp3、網際網路、APP等, 而到此時除了會產生是錯的產業後就會產生新的技能職業,而為了應對未來產業更加商業通用化的的發展,LORA訓練師就會應運而生,因為在技術新生時期大多數的運用都偏向愛好和高度技術化,但是要是要運用在電影、動畫、短影片、遊戲等時,初期的以目的來尋求手段就會逐漸變成以廣佈手段來達成目的,而因為生成式AI的原始擴散模型的隨機性強,造成後來用各式手段來進行強限制的小模型就變得不可或缺還有工作流編成師,將成為先整合成功的公司在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二、LoRA 訓練技術的起源:從擴散模型延伸
LoRA(Low-Rank Adaptation)誕生於擴散模型的繁盛期。
由於大型擴散模型(如 Stable Diffusion、WAN、Flux)體積龐大、訓練成本高,
研究者提出在模型權重中加入低秩矩陣,只更新必要部分,
讓模型在保持基礎能力的同時快速學習特定風格或人物。
這讓 AI 生成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變成「個人創作工具」。
LoRA 的核心價值在於低成本的可定制化——
任何人都能用一張顯卡、一份資料集,就訓練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模型。
三、LoRA 訓練師與工作流設計師的分工
隨者初期開源及分享讓愛好者的加入,讓技術加入更多新的點子也的確讓生成式AI在短短的時間內從生成圖片到生成影片,而且由越來越細膩和順,且一致的強度卻也越來強。
但也拜快速進化的關係使得基礎薄弱,另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是由愛好者來訓練使得訓練出來的LORA有過度的個人風格和為了提高效率提高了泛用化-而使得擴散式模型原本的缺點隨機性不易受控變得非常明顯,讓商業用並不合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多LORA干擾的問題,所以就會朝向強限制模式來使其易於控制使其更容易商用,而這樣這個產業現在最大的問題”基礎”就變得非常嚴重,遲早用分潤方式會達到極限,專業及職業化就會應運而生。
四、強限制與模型分化:未來的技術路線
📌 模型分化與強限制的主要推動原因
這種技術路線並非偶然,而是受到幾個深層原因驅動:
1️⃣ 算力與能耗限制:
隨著模型規模倍增,訓練與推理成本劇增,
分模組化能在相同算力下重複利用專業模塊,達到更高性價比。
2️⃣ 生成穩定性需求:
影片、動畫等內容要求「可控性」高於「多樣性」,
限制模型自由度反而能提升輸出穩定性。
3️⃣ 產業導向轉變:
品牌與角色一致性成為商業核心,
強限制與模組分化符合企業流程化需求。
4️⃣ 模型協同效率:
多模型協同比單一模型膨脹更易達「可調可控」的擴展性。
🧠 實務觀察:LoRA 訓練的隱性規則
實際訓練 LoRA 時可以明顯感受到這項技術的「規則性」。
關鍵詞與選圖的精準連動
人物圖像與文字描述若語義連結不強,訓練後角色一致性會崩壞。
反之,強連動能使模型穩定重現人物特徵。強度與樣本的微妙平衡
人物特徵過強,衣服與髮飾易被吸入權重;
人物特徵過弱,反而被背景干擾。
這些細節使 LoRA 訓練變成真正的專業工藝。人物資料的語義關聯性
訓練人物並非堆圖,而是建立圖像間的語義鏈。
資料一致性越高,角色學習越完整。
這些經驗顯示,LoRA 訓練師的工作已不只是技術操作,
而是結合藝術直覺與模型理解的「規則化創作」。
🎞 從單圖生成到多圖整合
未來的 AI 繪圖與影片生成,將從「單圖生成」轉向「多圖生成後整合」。
目前多數系統仍以單張圖為單位,導致角色或場景一致性不穩。
但 LoRA 的訓練邏輯揭示了解法:
模型若能學會「同一人物在多角度、不同姿勢下的一致特徵」,
就能維持跨畫面穩定。
AI 影片系統未來可能會:
1️⃣ 同時生成多張關聯圖像;
2️⃣ 以整合模組自動修正差異;
3️⃣ 透過索引模型同步人物與場景。
一致性將成為生成影片的核心競爭力,
而多圖整合將是達成這目標的關鍵。
🎥 多圖串聯與場景構建
影片生成的原理其實就是把多張圖像串聯。
現階段多以逐幀生成,導致比例、光線與背景不連貫。
未來系統將改以先生成大型靜態場景,再將人物嵌入其中的方式運作:
1️⃣ 場景模組 生成空間與背景;
2️⃣ 角色模組 控制動作與角度;
3️⃣ 整合模組 把這些多圖轉換為連續畫面。
這就像電影製作流程:先搭景,再走位,再拍攝。
AI 影片生成也會走向「數位製片工業化」。
未來影片模型的競爭焦點,不再是畫質,而是跨畫面一致性與場景穩定性。
五、外部小模型的崛起:LoRA 只是開端
LoRA 是「外部控制模組」的一種,未來的 AI 系統將依賴更多協作型小模型:
模組類型
功能
LoRA
風格與特徵學習層
ControlNet / T2I Adapter
結構與姿勢控制層
Textual Inversion / Embedding
語義記憶層
Hypernetwork / Prompt Encoder
風格與節奏調制層
專業輔助模型群
動作預測、場景生成、光影一致、物理模擬、聲音同步等
這些模組將不再只是附屬,而是構成主模型的「外部生態」。
主模型負責統籌,小模型負責執行。
當外掛模組變得標準化與可交換時,
生成式 AI 將正式邁入工業化時代。
六、產業走向:從電商到娛樂的收束
目前市場分為兩條主線:
電商支援型:主打商品影片與動態廣告;
純 AI 娛樂型:朝虛擬影像、AI 劇本與全自動影片製作發展。
短期內電商仍是主流,但長期來看,
真正具創造力與文化價值的將是「對標娛樂產業」的純 AI 內容。
當多模組系統成熟後,AI 能獨立完成劇本、分鏡、角色與動作,
「AI 導演」將不再只是概念。
而未來三到七年,生成式影像將呈現三個特徵:
技術層:由無限制走向強限制、由單體轉向模組。
產業層:由百花齊放走向平台整合。
職能層:由技術試驗走向專業分工。
當這三條線交會時,
AI 生成影片產業將正式進入高商業化收束期。
屆時,能掌握這場轉變的人——
無論是 LoRA 訓練師、工作流設計師,還是 AI 導演——
都將成為下一個影像時代的核心角色。
七、結語
嚴格來說這只不過是一個新的產業產生的瞬間,若慢慢觀察其趨勢借用過去歷史的類比性就慢慢能夠看出一個新生的產業或是職業的誕生瞬間,初期當然是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未來就會出現專業的製作公司來輔助產生所需的影視、遊戲畫面、角色場景等設計,可說是繼3D模型後的另一個更強的輔具,然後就會出現費用更低更通用化的系統來輔助個人或小型企業及新瑞作家等,而在這之中”基礎”的LORA訓練師及工作流工程師就完全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