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Ricky W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為何而活?如何而活?—屏南龍潭遊記

Ricky Wang
·
·
前幾天的夏鄉音樂會,當地一個音樂家唱到一首歌,有反覆吶喊的旋律,在那瞬間我真的很恍惚,就在微信發了一段話,我突然不知道我為什麼在這裡?我為什麼活著?

很高興參與 SeeDAO 籌辦的〈DAO屏南.數字遊民生活周〉活動,這個活動聚集了中國各地數位遊民,來到一個福建鄉下還不錯的鄉村聚一聚,也體驗一下鄉村生活。老實說,我沒想到這次來,我會有這麼多的感觸與自我認識,尤其是對【活著】這件事,快速摘要就是:原來可以這樣活著。

一開始到的時候,我抱持著類似參與聚會活動的心情,例如像旅遊團、夏令營的心態,結果來了之後發現,大家都各自有自己的活動目標,關心的活動主題,各自吃飯、聊天,所以在很短暫的剎那,稍微有一點茫然失措。

由於我知道我可能要積極的參加活動,調整心態,於是開始看議程,選擇活動參加,陸續就開始認識更多人,直到第一天晚上,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走著走著和幾個人在聊一個數位游牧話題,大家就在路上拉了椅子桌子,就開始坐下來聊,然後隔壁就是燒烤店,點個燒烤邊吃邊聊。

當下我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但或許這才是真實吧。

在這個鄉村中,到處都有桌子、椅子,也有各種店家、小販,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店、所有的民宿與住家,都是開放的,就像是玩 RPG 遊戲一樣,你可以到各個地方和各種 NPC 互動,並隨時和任何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聊天。

尤其因為這個數字遊民生活周的活動,有各式各樣的人都來了,有哲學家、社會學家、詩人,工程師、舞者、音樂家、畫家、學者官員等。

這樣一結合之後,就會有很多奇妙的事情發生:

走經過一個民宿,可能就能看到朋友正在寫程式,在工作,你就可以走進去和他聊天,聊 AI 技術;聊了差不多之後,回到住宿的地方處裡工作的事情,然後再出去吃個晚飯,晚飯時和鄉村老闆聊他的食材、他為何待在鄉村。

接著吃飽路過一個橋的時候遇到哲學家,就在橋邊坐下來聊馬克思、聊分析哲學,聊完後走經過一戶人家,裡面在打德州撲克,進去看個幾場,然後再回住宿的地方,準備簡報。中途衣服洗好了去曬,曬到一半門口有人路過找你去買麵包,你就去了。

去買麵包的時候,有個詩人坐在麵包店喝咖啡,我就和他聊起來了,他現場就寫了一首詩並開始朗誦,然後也分享他過去寫的詩,他的羅曼情史,由於我有痛風這次我很抗拒喝酒,但是因為聊奧德賽、聊哈姆雷特聊的太開心了,詩人邀我喝酒、吃麵包。

我當下真的很恍惚,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原來人可以這樣活著。
原來我們追劇、玩遊戲的世界,是真的存在的。

原來在 21 世紀,我們似乎進到一個不可逆的現代原子化的生活中,戴起各種人設面具。
似乎古代那種生活已經不可能了,我們只能接受然後努力賺錢,掙扎生存。

不是的!
是可以有這樣的一種這樣生活的!
是可以用這種方式活著的!

前幾天的夏鄉音樂會,當地一個音樂家唱到一首歌,有反覆吶喊的旋律,在那瞬間我真的很恍惚,就在微信發了一段話,我突然不知道我為什麼在這裡?我為什麼活著?

突然有一種,我從小到大各種辛苦、各種賺錢、各種競爭打拼,似乎人可以不用這樣活的,那我為何這樣活?那我又可以怎麼樣活?

我就是剛剛和詩人聊完回到住宿處,很恍惚,就特別覺得要把這寫起來。我理性、高速運轉的優秀大腦,已經沒辦法消化這樣的生活感觸。

在這樣的生活中,你會發現我要的生活是需要音樂家、是需要詩人的、是需要製陶師傅、是需要哲學家、是需要他們的,需要不是指需要他們辦付費文藝活動我去參加,而是我的生命之中,就是需要他們。

我真的不知道了… 我可能後續會換個方式過日子吧,這次感官和生活體驗衝擊太大了…

那種走出房間,和所有東西都有連結的感覺,會很自然的和陌生人打招呼,會很自然地聽到一個閒聊會就走進去加入的。

真的太恍惚了,就像是在國高中,你學到一條無敵公式,發現可以針對一個題目算的超級快,然後內心就會有一種:「老師怎麼不早點教我這種解題方法呢?」的感受。

為何從來都沒人告訴我,或讓我感受到,人可以這樣活著呢…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