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内觀
內觀,并非玄學。
它只是讓你停下來,哪怕一分鐘,看看自己身邊,看看自己心裡。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生活,其實只是在被時間推著走。
在新的三日書裏,我寫了一個登山時刻;一頓飯帶出的思考;以及從書裡看見的現實。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離題,和主題不搭。
這次三日書的主題是:
八月題目|給自己的情書: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
本期邀請郭強生老師出題,在以下的場景和物件中,你對生命有什麼深一層的體悟?寫作者可以透過這三個層面,分享面對生命的態度。
第一天:
記一天中的某個時刻。
第二天:
記一天中的某一餐飯。
第三天:
記你讀過的某一本書。
你知道這個主題最能觸動我的是什麽嗎?那就是寫日常的小事,從我們最容易忽略的日常為切入點去寫。
因爲,在我日常對話裏我發現:不管七歲的孩子還是到八十歲的老人,一問到人生的關鍵記憶與抉擇,便支吾、含糊,甚至一句話帶過,仿佛就好像昨天剛出生一樣,我覺得這種行爲真的很可憐,很慘。
一個人一生的時間,用一句話概括,甚至連當初重要的時刻都説不出個所以然的時候,我就覺得,一個人的人生真的不應該這樣。
我接觸過很多結婚後不和的夫妻。每當我問,你當初爲什麽選擇跟ta結婚或者談戀愛?他們都會,模糊或者賭氣回答。
再問,你當初爲什麽選擇這個學校,當初爲什麽讀這個專業,興趣班,以及做這份工作。他們的回答都非常模糊,穩定,父母安排,輕鬆,有雙休。
我奇怪的是,難道你的人生是爲這些而活的?
現在生活越來越被工作侵占,連去旅游,去度假都要在網上找快速旅游攻略,去主要景點拍照——去推薦的美食店然後拍照——順路的話再買點東西——最後回家。
這種旅游方式叫做“特種兵旅游”。
這種新的旅游模式,實則是對自己掌控時間的一種妥協。看上去,行程安排得充實,有掌控感。實則,我們之所以這樣子安排的最核心原因,難道不就是因爲休息時間太少了嗎?或者在最少的時間裏面做最多的事。
如果是前者,這説明了,我們的生活時間已經被擠到了墻角,只留下一小片可憐的空間給我們的内心。
如果是後者,那你内心的位置,已經完完全全不屬於自己了,因爲即便在休息的時間,也是想著怎麽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這是工作模式的複製,產生了生活和工作的錯位。
我們有許多身份:朋友、職場、親子、親密,以及——自己。
最容易忽略和侵占的就是“自己”這個位置。
我們是小孩,是父母,是職員,是朋友,更加是自己。如果因爲前幾者的關係,把最核心的和自己的關係都處理不好,去一再被侵占,去妥協。那我們自己,還剩多少?
古人有句話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若要做到後者,麻煩先開始做第一步,花多一點時間給自己,去内觀自己,瞭解自己,才能在各種關係中保持自愛和底綫。
其實第一步很簡單,多觀察身邊,也多觀照自己。從日常的小事上開始重拾自己。
當我們留意身邊的人事物,也留意自己的時候,每一個當下,其實都是寫給自己的情書。
這份情書不是由文字構成,而是藏在每一次深呼吸、每一次拒絕無意義的忙碌、每一次留給自己的時間裡。
關於人生,我想説的是:
一旦你懂得觀照自己,就不會輕易把自己交給任何體制、規則或別人的安排。
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去戰鬥,去愛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