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era_cohw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二代們沒有失敗,或者說他們的失敗,都比你的成功更成功

era_cohw
·
·
权/富二代們本來就不會失敗,但他們永遠說成功源於自己的努力和才能。

最近簡體中文圈裡影視颶風Tim的訪談言論再次引發爭議。一方認為Tim作為圓通之子,平台和起點遠超普通人,卻聲稱全憑自己奮鬥,實屬荒謬;另一方則反駁說,成功必有過人之處,否則為何那麼多富二代、權二代反而敗光家產?

這場爭論中,雙方其實都有偏頗之處。本文提出兩個分析視角:一是二代們的核心優勢在於「失敗的底線更高」;二是需要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釐清因果路徑中各要素的性質。

一、二代的"失敗"≠普通人的失敗

無論是Tim、王思聰還是馬斯克,他們創業失敗後會面臨什麼嚴重後果?答案是:不會有。他們失敗後的生活水準,仍然是大部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

這裡要揭示一個常被忽視的認知:成功與失敗本身是分層級的概念。對二代而言,他們定義的「成功」是普通人傾盡一生加上逆天的運氣才可能達到的「夢幻級成就」;而他們的「失敗」,對大多數人來說依然是「非常成功」甚至「極其成功」。

正因如此,有識之士指出:同一賽道上Tim的草根競爭者所面臨的生活壓力、缺乏兜底保障的困境,是Tim從未想像過的。當我們意識到「成功」和「失敗」可以有無數層級,有人的「失敗」比他人的「成功」更成功時,就能看清二代們熱衷分享「奮鬥史」的虛偽性,以及這類成功學敘事的問題所在。

這種差異體現在創業的幾乎每個環節:早期設備投入時,普通人需要權衡數月生活費,而二代可以直接購置頂配;遭遇失敗時,普通人可能面臨債務和生存危機,而二代只是「這個項目不行,換一個試試」;建立人脈時,普通人需要從零積累,而二代的通訊錄裡本就有行業關鍵人物,等等。

二、充要條件與因果性質

「Tim身為圓通之子」確實不是「影視颶風取得目前成功」的充分條件——富二代裡確實有許多創業失敗的案例。但基於此的反駁顯然是荒謬的,難道有人會相信「只要Tim是圓通之子,就必然會有一個成功的影視颶風被創辦出來」嗎?這顯然是將批評者的觀點極端化後再進行攻擊的稻草人論證。批評者的真實觀點從來不是「出身決定一切」,而是「出身在成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但承認這一點,顯然會讓那些靠販賣「奮鬥神話」獲利和刷優越感的人們,以及假裝自己崇拜這樣的人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的人們,非常的不舒服。)

更有意義的分析角度是:出身背景是成功的重要促成因素。我們可以用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假設固定所有其他變數——Tim的才能、決策、性格、創意,甚至團隊成員都完全相同,唯獨把他的出身換成一個普通家庭,影視颶風還能按原軌跡發展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個普通人版“Tim”將會在極早期就遭遇各種瓶頸:

- 資金投入:無法承擔早期設備和運營成本,或需要透過兼職等方式延緩發展速度

- 試錯成本:每次嘗試都要計算失敗後的生存風險,無法像真實的Tim那樣從容調整方向

- 資源獲取:缺少行業人脈和背書,許多合作機會根本觸及不到

- 決策自由度:在生活壓力下,即便想法一致,也很難在實踐上選擇與真實Tim相同的決策

這些差距如此顯而易見,以至於任何否認它們的嘗試都顯得蒼白無力。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平行世界裡的草根Tim,他擁有同樣的熱情與才華。當他想購入第一台專業相機時,他可能需要動用幾個月省吃儉用的生活費,甚至為此背上分期貸款;當他接到一個項目,他不僅要考慮創意,更要計算萬一搞砸了,下個月的房租從何而來,等等等等。

這個思想實驗表明:在相同的才能和努力下,出身背景極大地決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和上限。那些認為「富二代也有很多失敗的」的辯護,實際上混淆了充分條件與促成因素的概念——出身不能保證成功,但它確實大幅提升了成功機率,並降低了失敗的代價。這就好比一款賽車遊戲,有的人開局就課金一輛滿配SSS級賽車,燃料無限,甚至有無數次重來的機會;而另一些人,只從一輛需要自己慢慢刷零件拼裝的自行車開始,每摔倒一次都可能導致比賽提前結束。當開賽車的人率先撞線後,將成功完全歸功於自己的遊戲操作過人(雖然也確實需要操作),這顯然難以服眾。

從統計學角度看,當我們控制其他變數(才能、努力程度等),出身背景與創業成功率之間必然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否認這一點,不過是對結構性不平等的視而不見。

結語

承認出身的重要性,並不是否定個人努力的價值,而是揭示一個更完整的圖景:成功是多重因素的複雜耦合,而起點的差異會在整個過程中持續放大。那些將自身成功完全歸因於個人奮鬥的敘事,不僅遮蔽了結構性因素的作用,更暗示著一種誤導性的信念——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失敗者只是不夠努力。這種敘事對身處不利處境的人尤其殘酷——它不僅掩蓋了真相,更將結構性的不公歸咎於個體的「不夠努力」,可謂是在傷口上撒鹽。

事實上,這種績優主義的話術早就被Michael Sandel在其著作中全面批判。而成功人士熱衷於此,無外乎幾個原因:

- 認知局限下的傲慢: 他們身處優越環境,難以真正共情底層在結構性困境中的掙扎,並將自己的成功路徑視為唯一正確的範本。

- 人性深處的優越感: 志得意滿之時,按捺不住向公眾彰顯自身「超凡能力」的欲望,以滿足心理上的優越。

- 階級敘事的自我神化: 他們需要編織一套「能力決定一切」的神話,將階級差異合理化為個人能力的差異,從而維護現有秩序的穩固性。

這種敘事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它把結構性的鴻溝,巧妙地包裝成了個人努力的不足。而比這更可笑的,是這一場場「成功訪談」鬧劇的場外,那裡永遠站著一群最忠實的觀眾,他們窮盡一生的「成功」,也許都難以企及台上之人一次的「失敗」,卻依然在為這套敘事搖旗吶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