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ristina2025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些随感

cristina2025
·
尽力与妥协

关于写作平台的一些感叹。

我算是“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那一批用户。

也许在这个滑动屏幕和书本争抢注意力的时代,他们把一切题材都擦边化,肤浅化,只是一种求生手段。

幸也是不幸,我从小对网络文学都不算喜好。我喜欢的作家都不是在世的作家。(最后一个去世的大概是张爱玲,1995年),某瓣的一个作者,曾经这样感叹,她并不讨厌网络文学,她总结说,网络文学不论简中区还是国外,更注重描写的是感觉(呵呵,感官 这是我加的),而传统纸媒文学,多少都会在意叙事。一个没有叙事,只有感觉的小说,她实际上很难接受。

我也同样的。

这种痛苦不仅仅呈现在文学圈,电影圈也一样。随着超级英雄电影的横行,卖座的片子都在炫特效,完全忽略了叙事。谁能想到当初演《黑鹰坠落》的主角们,竟然有一半多都变成了超级英雄。

某个时间段,真是一种馈赠。不论电影圈、文学圈还是动画圈,经典频出。

而现在是荒凉的时代,一种热闹在表象,其实骨子里极寒冷的荒凉。

一种可怕的同质化。

以短剧为首的同质化,所有漫长的、深刻的叙事都被简化成三分钟内不断的逆转。

受众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投喂。平台做大,压垮独立媒体。

受众给口味重的内容生产者更多回应,内容生产者继续投喂添加剂过多的食品。以我个人的观点,这是一种互相毒害。

一个大悲哀是,每每出了事情,都用娱乐圈体育圈的垃圾传闻去压。

分辨能力还不具备的孩子们,在文学圈、影视圈(甚至可以扩展到media整个领域)的多重迷雾下,以为这种擦边叙事就是文学、影视原本该有的样子。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更是巨大的。

好吧,回到题目。

一切都是尽力而为。也许某一天我不再抱怨,就是真的没有爱了。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忘。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