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心與政治算計的失衡:台灣大罷免失敗的邏輯剖析
大罷免大失敗之後,我在報導者網站看到了一篇讓我覺得深得我心的文章,值得大家閱讀〈野島剛:朝野應修補政治裂痕,避免國際社會認定「台灣民主失能」〉。同時,我也想寫下我自己對於這個事件的感想:
大罷免結果出人意料,不但未能罷免任何一位立委或市長,甚至不同意罷免的得票率都超過預期甚多...我也大傻眼!儘管這次行動匯聚了許多公民對「抗中保台」的熱情與決心(就像歷屆幾次的選舉一樣),但這次投票卻被選民放生,難道「抗中保台」這個神主牌失效了嗎?
先講結論:我不認為「抗中保台」這張牌失效了,我認為是罷團沒有展現足夠的自主性,來說服選民她/他們不是「某黨的側翼」這件事。
我覺得這整件事情還是要從2017年蔡英文總統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開始說起,當年林全政府提出的8800億的特別條例,就因為沒有送監察院之究責條款與分年辦理審議的條款,而受到在野黨與輿論的質疑。但最後卻因為國會完全執政,所以這個條例就「無異議」全數通過了。
然後到 2024年,當執政黨不再擁有國會多數席位的時候,沒辦法再用「無異議」方式通過的時候,柯總召就說了「青鳥會飛出來」,然後青鳥們就飛出來了。
寫到這邊就覺得罷團是不是側翼就可以不用再寫了......
罷團在宣傳中對藍白陣營的嚴厲批判,雖然基於「愛國心」,卻在論述上犯了多種邏輯謬誤,削弱了其說服力,特別是未能有效打動中間選民:
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Fallacy)與訴諸人身(Ad Hominem Fallacy):
罷團將國民黨立委的修法行為,如對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刪減或《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直接連結到「親中賣台」的標籤。這種做法,並非針對其具體政策內容進行實質辯論,而是透過將對方的立場簡化、扭曲成容易攻擊的「稻草人」,迴避了政策本身的複雜性和潛在影響(例如藍白強調刪除浮編預算是「還錢於民」)。
同時,這種「親中賣台」或「舔共」的標籤,也構成了訴諸人身攻擊,而非基於其問政表現或選區服務。這種指控使批判停留在人格貶低,而非理性討論。
錯誤的二分法(False Dilemma Fallacy):
將政治立場簡化為「反共護台」與「親中賣台」兩個極端,暗示選民若不支持罷免,就是站在「親中」一方。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忽略了中間選民可能存在的多元觀點,或對政策內容有不同考量。在現實中,許多議題(如預算刪減或財劃法修正)並非單純的「親中」或「反中」問題,還涉及財政紀律、行政效率、地方自治等多面向的考量。
錯誤的因果關係(False Cause Fallacy):
罷團將國民黨、民眾黨的修法行為(如《財劃法》修正)視為其勾結中共的證據。然而,修法本身有其背景與訴求,例如《財劃法》修正是為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源分配,提升地方財政自主性,這是過去25年來學界的普遍共識。將這些行為直接歸因為「親中」,是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關係,忽略了其他更合理的解釋。
正如批判性思考所強調的,理性判斷需要分析、解釋、評估資訊,並基於證據、觀察和推理。然而,在這次罷免運動中,情緒性動員和簡化標籤化取代了深入的政策討論,未能有效地「連結思想」或「辨識矛盾」,也未能像有效的批判性思考者那樣「拋開自我」或「尋求最佳資訊。
我覺得啦!當你以為對面的智商比你低的時候,結果通常是你的智商比對方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