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看月亮的时候,月亮还存在吗?
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
在森林深处,有一颗树倒下了,但是没有人听见,那么还有声音吗?
我在看《拖延心理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从表面来看,问题的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即使没有人听见,声音当然还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细细思量一下,却没有那么简单。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视觉的例子
比如一朵花,在人类看来,可能是黄色的,红色,白色的,缺少更多的细节。
但是对蜜蜂来说,看不到红色,但是可以看到紫外线,红色的花对它来说就是黑漆漆的一团。花朵的紫外线花纹同样是人类所无法察觉的,这些紫外线花纹从外围像花朵中心延伸,呈辐射状,如同地铁站中的指示箭头引领人类路线一样,它引导着蜜蜂蝴蝶飞进花心,吸取花蜜。
蟒蛇的蛇头部位有一个叫做颊窝的器官,是一个高敏感的红外线感受器,可以感知到微小的温度差异,从而可以看见生物的热成像。
所以,你现在还能信誓旦旦的说颜色是客观存在的吗?大概这样说更加准确吧,颜色是人类固有的视觉器官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解释
感受器不同,则体验到的世界“真相”不同。
颜色既然依赖感受器,那么声音何尝又不是依赖感受器呢?
你可能会说,虽然声音可能是对人类以及一小部分具有相同的听觉结构的生物来说是真实的,但是从物理学意义上的空气振动则是客观存在的。
不过我仍旧表示怀疑。
双缝实验
有一个著名的双缝实验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大体来说是这样的:
就是把一个光子或者电子,从单粒子发射枪发射出去,前面有一块板子,上面有两个平行的人工细缝,再板子后面还有一个屏幕。
在没有人观察的情况下,屏幕后面会有明显的明暗纹,就像水波互相干涉一样,这时候光子或者电子表现出来的是波的特性,像水波一样,是扩散运动,而不是直线运动,这个光子或者电子经过双缝的时候,不是经过一个缝,而是经过两个缝,经过之后还是会继续扩散运动,于是就会出现交汇,波峰交汇的地方更明亮,波谷交汇的地方则更暗淡,从而在屏幕上留下了明暗纹。
而当有人(或者是机器)观测的时候,则在屏幕上留下一个点状斑点,这说明这时候这个光子或者电子表现为粒子的特性,而不是波的特性,它像一个弹珠一样,直线运动,选择了一个缝穿过。

和佛教观点有趣的重合
这就很颠覆了,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现实。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头皮发麻。
佛教有云,“一切法由心生”,佛教的“唯识学派”认为:“一切外境,皆为心识所变”。
也许你也听过,薛定谔的猫吧,在盒子打开之前,猫处于生于死的叠加态,盒子打开,才坍缩成一个固定的现实,生或者死。薛定谔后来曾深入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晚年更是认同“世界是意识参与构造的”。他曾引用《奥义书》:“世界不是外在存在的,而是一个由观察者参与,共同编织的整体”。
一切都是建构出来的
前几日,我给儿子看抖音上的魔术,在评论区刷到了一张图,正面看起来是一个老人,但是反面看起来则是一个在啃骨头的狗。而究竟是怎样的,完全取决于看的角度。
进一步讲,我们谈到的空气振动,本身也是人类建构出来的概念,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张白纸,白纸上很很多点纵横平行排列,无论是声音,空气振动,都是从这个无数的点之中勾勒出形状来,
就像正面看是人,反面看是狗。现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只能这样去勾勒线条而已,不代表全貌就是这样。
所以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在没有人(一切具有听觉器官的生物)听的树倒下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否真的有声音。
也许有,也许没有,如同康德所说,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物自体是怎样的。